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观点 >

在秦直道上眺望古今

http://www.newdu.com 2018-08-14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陆航 参加讨论

    盛夏时节,渭北高原上,一望无际的庄稼,郁郁葱葱,连绵无垠。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铁王镇梁武帝村外,傲然矗立的“秦直道”碑石,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俯视着从北方笔直延伸而至的直道和汉甘泉宫遗址上的一对墩台。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古云阳在咸阳之北的今淳化县境内。7月下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秦直道考古领队肖健一,在完成甘泉宫遗址考古调查后,正在此地周围考察探寻与秦直道密切相关的古云阳城址。
    三年前,《中国社会科学报》开始着手“古道”系列独家报道。三年里,记者跟随专家学者和考古人员,断断续续从包头麻池(古九原)至咸阳淳化(古云阳),驶入内蒙古大草原,穿过毛乌素沙漠,越过黄土丘陵,踏上子午岭山脊,到达关中平原,沿秦直道追寻历史,长望古今。
    遗址明灭 可寻可见
    “秦直道是秦始皇为抵御战国纷争时坐大的匈奴势力而兴筑的,与秦长城一样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工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段清波谈道,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为消除边患,命大将蒙恬带兵30万北击匈奴,尽取河南地及黄河一线,设为四十四县,重置九原郡,从内地迁徙民众戍边屯田。次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阴山、北假,控制了阴山地区。之后,秦又新筑长城,西段沿用秦昭王旧长城,中段和东段则因用赵、燕长城的故址加以增葺,首启临洮,循贺兰山、阴山山脉,东抵辽东,长城东西绵延万余里。同时,秦始皇又命蒙恬修筑直道,遣长子扶苏监其事。直道与长城呈“T”型相交,加强了秦都咸阳所在的京畿关中与北方河套地区的联系,使得匈奴不敢轻易南下进犯,对维护秦国统一安定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家徐伊丽从1999年第一次踏上秦直道开始,先后20多次徒步探秘秦直道。她向记者介绍,距离西安最近的一处秦直道遗迹,范围从陕西旬邑县石门关至黄陵县上畛子,在森林和植被的掩盖下基本完好。秦直道伸展在宽阔的原野,最宽处超过60米,最窄处也有20多米。这条堑山堙谷的苍茫古道,出于战争防御的需要,自秦汉魏晋至隋唐北宋到明清,都是狼烟滚滚、战马萧萧的战场。同时,它也是汉民族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交通融汇地带。大板瓦、筒瓦、空心大砖、云纹瓦当、箭簇、古币、官窑瓷片和寺庙碑刻等的残痕,在这条道路两侧随处可见。
    关于秦直道的始筑时间,《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六国年表》皆有记载。修筑秦直道历时几载?完工于何时?史籍语焉不详。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认为,秦直道工程肇始于秦始皇而成于秦二世时期,历时约五年,其中前两年多(从公元前212年到秦始皇驾崩)为第一期工程,主持修筑工程者为蒙恬,其时道路虽基本可以使用,但仍然“道未就”;后两年多(胡亥即位到秦亡)则为第二期工程,秦二世继续“治直道”,意图完成遗留工程,负责人则为王离与李斯。因秦末战乱,秦直道工程最终停工。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秦始皇的遗体在秘不发丧的情况下悄抵九原,然后沿秦直道回到咸阳。陕西省秦直道考古队成员、鄜州博物馆馆长陈兰据此认定,虽然“道未就”,工程尚未完工,但至少全线贯通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表示,孝文帝刘恒是秦代以后最早驱车走过秦直道的汉代皇帝。《史记·孝文本纪》载,三年(前177)“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为寇。帝初幸甘泉”;六月“辛卯,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见过群臣,皆赐之”。司马迁经行秦直道后感慨万千。《史记》载,“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见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由此可见,秦直道当年不但全线贯通,而且成为交通要道。《史记·孝武本纪》记有汉武帝在元封元月(前110)的巡边诏令,“朕将巡边陲,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率师焉。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振匈奴……”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箫正洪认为,秦直道经历两千多年,至今遗址明灭,多处可寻可见,主要是因为此路修通以后,历汉、唐、宋、明、清诸代,一直在通行维护;有些地段虽被废置,但林草丛生、人迹罕至,保留了直道的踪迹。
    如今的秦直道早已被扬尘掩盖,昔日的战事与繁华也埋藏在这戈壁、黄土与沙石之下,穿行在荒野之中,直道上面破碎的瓦当,深嵌于泥土的车辙印痕还依稀可印证当年车水马龙的情景。
    堑山堙谷 其直如矢
    麻池古城起于秦,兴于汉。站在两千多年前九原麻池古城的阙台上,看着眼前模糊难辨的古城废墟,记者感慨万千。遥想当年,30万秦军将士和无数刑徒、民夫,战马嘶鸣、车轮滚滚,从麻池古城向北,穿过石门,北击匈奴;西汉大将卫青、霍去病封狼居胥,“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汉武帝设五原郡、云中郡、高阙郡、朔方郡、定襄郡。当时的麻池古城,则是五原郡治下的重要军事据点,称为临沃城。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秦直道遗址博物馆,馆内展示了秦直道沿线挖掘出土的近百件文物,以及秦直道全线的图片。东胜区文化局原局长张光耀说,东胜区境内保存有最为完整的一段秦直道北段遗址,全长约20公里。二顷半村红砂岩土填筑的宽22米、高1—2米的堙谷工程遗迹,引人入胜。
    《诗·小雅·大东》歌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记者发现,秦直道堑山堙谷,也是“其直如矢”。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秦直道遗迹途经的地区,多属丘陵地区,地势延绵起伏,高差较大,沟壑纵横。然而无论自然地貌如何,秦直道基本沿着南北方向逶迤向南,在不同的区域内,整体形状略有摆幅,但没有弯道。在鄂尔多斯段直道遗迹的东侧,由北到南依次分布有城梁、苗齐圪尖、大顺壕三座古城址,其中城梁古城规模较大,地面遗物十分丰富,散布大量的秦汉砖、瓦当、陶排水管等建筑构件和陶质器皿的残片等。置身古城的高处,周围数十里范围的动静尽收眼底。
    从这三座古城往南,秦直道逐渐消失在毛乌素沙漠的荒野中。鄂尔多斯博物馆副馆长杨泽蒙介绍,北段的秦直道,能够确定的只有北端点麻池古城以及鄂尔多斯段(北起达拉特旗吴四圪堵,南至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一般认为,秦直道是在今天达拉特旗昭君坟渡口南渡黄河的。秦直道南渡黄河后,要经过约20公里宽的黄河冲积滩平原,然后还要穿越库布齐沙漠,方能与已探明的秦直道在鄂尔多斯境内的北段遗迹衔接。秦直道是穿库布齐沙漠而过,还是沿一个弓背形的弧线,由沟谷内绕行库布齐沙漠?如果是直穿库布齐沙漠而过,那么当时的库布齐沙漠规模究竟有多大?或者当时气候不似现在这般干燥,沙漠还未形成,直道埋藏在累累黄沙之下?秦直道通过鄂尔多斯后,如何穿行毛乌素沙漠,与陕西境内的秦直道对接,学界至今未有答案。
    站在鄂尔多斯段的直道上,分别向南北眺望,都能看到“数个山脊豁口一线相通”,南北遥遥相对连成一线的堑山豁口,像串糖葫芦一样:一条直线所经过的丘陵,它们的正脊部位都被人工开凿了豁口,就像一台巨大的挖掘机,按照南北走向,笔直地穿山而过。杨泽蒙说,豁口的宽度从30—40米不等,丘陵凹陷处有宽度在20—30米的垫土,填垫部分的路基底部最宽者约60米,顶部宽30—40米,残存最厚的垫土现今仍达6米以上。任何人身临其境登高远眺,都会为“堑山堙谷,直通之”的宏伟气势所震撼。
    直道的路线是经过极为缜密的勘察后选定的。两千多年前的秦人,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如此精准的方位概念,以及如此丰富的地理学知识?
    “我们可能低估了古人的智慧与能力。”段清波表示,“在秦始皇陵考古中,我们也发现诸如兵马俑、百戏俑、铜车马、条形砖、封土内台阶式建筑、青铜水禽的部分制作工艺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宛如横空出世般出现,这些现象值得我们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综合思考”。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院长曲安京,长期研究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的太阳运动、月亮运动、日月交食与行星运动方面的算法沿革与理论体系。他认为,“与欧几里得几何体系不同,中国古代的数学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并由此创立了数学的机械化体系,取得从理论至实践的多方面应用。在科学、技术、地理与制图、工程与机械制造等诸多方面,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成就”。我国天文学历史悠久,制定历法与观察天象都需要数学基础,定方位与长距离测量,以及制图更离不开天文与数学,以有着悠久历史的招差术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数学的许多成就,往往散见于历代天文历法与有关著作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