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历史观以“中心—边缘”的差序格局逻辑理念、方法论和价值取向来认识、理解和阐释边疆历史的概念和微观的分析思维,易于造成“中原(中央)—边疆”的空间区隔和各边疆区域之间的孤立研究。近现代以来,历史观的每一次嬗变都折射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现实变化。近代中国的领土属性转型造成“边疆中国”同一个主题下的附属国变为外国和藩属地域变为边疆少数民族,(54)由此衍生出国内边疆与域外国际关系的研究新领域。中国边疆研究的前两次高潮都在“中国边疆”历史观的影响下与边疆危机导致的亡国危险直接相关。“边疆中国”历史观认识、理解和阐释中国疆域不同区域的观念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动态开放的、反思的知识生产、累积和扬弃的过程,树立起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观念,形成叙述中国边疆整体格局与国家建构的宏观分析框架。“边疆中国”在新时代的最新表达即为“一带一路”,架设起历史中国西域为枢纽的陆地丝绸之路和南海为枢纽的海上丝绸之路到当代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梁通道,奠定国内和国际统筹的方略格局。当今之世,中国高速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实处境是力图复兴中华民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实现现代化强国家。“边疆中国”历史观指引下的边疆中国研究则直接关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明的主体性和现代中国的国家建设。由此,“中国边疆”的历史观和“边疆中国”的历史观形成了一元与多元、封闭与开放之间的张力,两种历史观的互动有益于认识二者之间的张力,建立“共通”的历史叙事和理解。“边疆中国”的历史哲学高度能够转换中国的历史方位,推动中国进入新的全球化时代,超越中国边疆研究的碎片化局限,创新中国历史“古今中西”叙事的理论和话语体系,观照全球化历史进程中的现实中国并构想中华文明的未来。 注释: ①马大正:《关于构筑中国边疆学的断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厉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繁荣与发展——兼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第三次研究高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 ②邢玉林:《中国边疆学及其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1期;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历史演进》,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85页。 ③步平:《让中国边疆学具有更强的时代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李治亭:《架构中国边疆学的科学实践——评〈中国边疆研究论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马大正:《关于构筑中国边疆学的断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方铁:《论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2期;李国强:《中国边疆学学科构筑的透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邢广程:《关于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4期;周伟洲:《关于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几点思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1期;罗中枢:《中国西部边疆研究若干重大问题思考》,《四川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林文勋等:《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学——基于学科建构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3期;吕文利:《构建中国边疆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3期: ④孙勇等:《边疆学学科构建的困境及其指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孙勇:《建构边疆学中跨学科研究的有关问题探讨——如何跨通边疆研究学术逻辑与事实逻辑的一致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⑤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罗崇敏:《中国边政学新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郑汕:《中国边疆学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张世明:《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第二卷《边疆民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周平主编:《中国边疆政治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 ⑥彭文斌:《近年来西方对中国边疆与西南土司的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王欣:《中国边疆学构建面临的几点理论挑战——以拉铁摩尔、狄宇宙和濮德培为例》,《思想战线》2014年第3期;袁剑:《拉铁摩尔与施坚雅——边疆研究内亚范式与西南传统中的歧异与互通》,《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12期;周伟洲:《论中国与西方之中国边疆研究》,《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袁剑:《边疆的背影:拉铁摩尔与中国学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⑦马大正:《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中国边疆学构筑的探索》,《中国边疆学》第3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315—349页;冯建勇:《中国边疆研究的路径选择与话语构建-2014年度中国边疆理论研究述评》,《中国边疆学》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49—265页。 ⑧张世明:《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第二卷《边疆民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49页。 ⑨黄达远:《18世纪中叶以降的内亚地缘政治与国家建构》,《学术月刊》2014年第8期。 ⑩韦兵:《认同与建构:20世纪的西北边疆与现代国家》,《学术月刊》2014年第8期。 (11)关凯:《发展与稳定:边疆中国的话语政治》,《学术月刊》2014年第8期。 (12)纳日碧力戈:《生存交互性:边疆中国的另一种解释》,《学术月刊》2014年第8期。 (13)刘琪:《“迪庆经验”:边疆的另一种知识可能性》,《学术月刊》2014年第8期。 (14)马戎、关凯:《国家建设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问题——马戎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15年第8期。 (15)范可:《何以“边”为:巴特“族群边界”理论的启迪》,《学术月刊》2017年第7期。 (16)付佳杰:《少数民族怨气的经济根源——以四川凉山地区为例》,《文化纵横》2014年第3期。 (17)关凯:《被污名化的“边疆”:恐怖主义与人的精神世界》,《文化纵横》2014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