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收藏鉴赏 >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谈锣论钲

http://www.newdu.com 2018-09-12 收藏快报 赵峰生 参加讨论

    ■甘肃兰州 赵峰生
    苏轼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初释为:山岭积聚着白云,如同给山头戴上了一顶絮帽;旭日初升,好似树梢上挂着铜钲。前半句意思不难理解,容易取得共识,品读后半句,对“铜钲”一词不免有点费解和遐想:是形如钟,扁而狭长,有柄的古代乐器“钲”?还是形如锣,悬而击打的“响铜”?或是“铜钲”在不同历史时期、地域有着多种名称?带着问题,经请教对乐器较为了解的朋友、查阅相关资料,终有了说服自己的理由。铜钲:铜锣,以钲喻日,取其形圆而明亮之意。表达苏轼喜悦的心情,移情于景,把这种喜悦之情传给景物、传递和感染读者。
    自古军令如山“闻鼓而进,闻金而退。”后者习惯上又称鸣金收兵。初期的“鸣金”指的是“鸣钲”,并非“鸣锣”。钲由钟演进而来,并完全具备钟的特征,属于钟家族中的成员。因外形有些像鼓,又称“金鼓”。钟和钲都是青铜铸成,统称为“金”,谐音“禁”,故“鸣金”作为古代军事指挥号令之一。
    “钲”又称“铙”和“执钟”,也称“丁宁”等(图1:安徽省博物院藏商代兽面纹大铙,高49.5厘米,1973年出土)。铜钲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形如钟,扁而狭长,有长柄可执,以槌击之发出清脆之音,大小不同的钲组合称“编钲”。最初的功能为军事指挥之用,也用于祭祀和宴乐。铜钲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袭使用,盛行于春秋时期南方诸国。
    春秋时期,西南地区滇池濮族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已掌握金属冶炼,制造出生活盛器——铜盆,铜盆貌似乐器铜锣,是铜锣的雏形。但最迟在秦汉时期产生了乐器——锣。1976年秋发掘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各种铜200多件,椁室东殉葬器物坑中“铜锣”位列其中。至少以实物佐证了:锣在我国在秦末汉初已出现铜锣。
    在广西宁明县驮龙镇,明江下游岸边峭壁发现数十处壮族先民创作的崖壁画(图2:宁明花山壁画局部),据专家考证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壮族先民骆越人巫术文化遗迹,至今已有1800年至2500年的历史。画面古朴粗犷、线条简约、色彩鲜艳的岩画以人像为主,还出现兽类、铜锣、铜鼓、马、狗、刀、剑、箭簇等画片,是研究巫术文化的资料,也是解读早期铜锣的珍贵形象资料。
    秦汉以后,铜锣逐渐向内地流传,受到各族人民喜爱。锣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大锣、小锣、掌锣和云锣。锣边钻两个锣眼用于穿系锣绳,便于提奏或挂于架上,用木槌或布缠的软槌敲击,其有声音宏亮、发音宽宏、扩展很广、余音较长等特点,并广泛应用于军事。此时“铜锣”替代了“铜钲”,军事术语“鸣金收兵”中的“金”,在这里指“铜锣”,在战争中指挥讯号意义不变。只是由“鸣金收兵”转变为“鸣锣收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