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杜甫是诗圣,实至名归,但又说他是情圣,为什么呢?

http://www.newdu.com 2018-09-14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现在许多小迷妹和小鲜肉总喜欢把“诗”和“远方”联系在一起。但我要说,杜甫的诗与“远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的诗不在远方,而一直陪伴在我们身旁,并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了一起。杜甫虽然逝世1300多年了,但他那沉郁忧伤的目光,犹如暗夜里引路的灯盏,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们。
    
    (一)一生中仅有的狂喜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的一个傍晚,一个青年书生冒着凄风苦雨,奔跑在川东南一条小河畔,向着芦荡深处急切地寻找,要把一个消息告诉那个在江湖中漂泊的老人。因为他知道,只有这个消息才能让那个老人摆脱孤苦无依的困境。
    果然,当那个蜷缩在船舱中的老人得知“安史之乱”结束时,仿佛只愣了一秒钟,便像个小伙子一样从船舱中跃出,孩子般手舞足蹈起来,全然不顾妻儿惊诧的目光。片刻之后,他就在惊喜若狂的风雨中脱口而出一首不朽的诗歌: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就是中唐最大的诗人杜甫。他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告诉妻子,朝廷胜利了,“安史之乱”平定了,我们还有什么好发愁的呢?赶快收拾行囊吧,我们可以回家了!
    这可能是一生苦逼的杜甫情感最外露最炸裂的一首诗。看看,“喜欲狂”、“放歌”、“纵酒”,杜甫什么什么时候这么快意张扬过?即便喝酒,我们熟悉的杜甫也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呀。
    但这一次,诗人豁出去了,在“青春作伴”“下襄阳向洛阳”的想象中,用56个汉字作为音符,奏响了心中希望的旋律。
    
    (二)青春不再怎还乡?
    为什么“安史之乱”的结束能让老年的杜甫如此激动?因为他在这场动乱中经受的苦难太多了,因为他企盼这个喜讯太久了。此前,他已在这场动乱中流浪漂泊了漫长的八年时光。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潼关失守,唐玄宗匆忙向蜀地逃亡。当时,正在鄜州羌村的杜甫闻讯后即刻启程,试图北上延州(今延安),经芦子关奔赴灵武,投效唐肃宗。临行之前,他的小儿子饿死了。上路不久又被叛军俘获,被押解至长安,直到第二年,他才设法从叛军中逃了出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在颠沛流离的逃亡路上,杜甫亲眼目睹大好的河山被叛军践踏,无辜的百姓被涂炭蹂躏。人到中年的诗人不仅用诗歌记录下了个人的感受,还用如椽巨笔记录了动乱中的祖国与人民,山河与大地,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公元759年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甘肃天水一带寻求生路,后几经辗转前往成都投奔为官的朋友。在朋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过上了相对平静安宁的生活,激动地写下少有的轻松愉悦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但好景不长,随着好友严武的离川,杜甫不得不再次携家带口到处漂泊。得知“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时,正是他们一家在川东南漂泊的途中。
    这八年里,杜甫尝尽了人间的苦难,也亲眼目睹了大唐帝国的由盛转衰。所以当喜讯终于到来的时候,他是多么想立刻返回洛阳,返回故乡啊。可问题是,老病缠身、青春不再的诗人能如愿吗?
    
    (三)冷雨孤舟伴长眠
    真实的情况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杜甫没能在安史之乱结束后马上踏上了返乡的路。但老病缠身、青春不再的诗人一直没有放弃返乡的努力。
    直到五年后的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实在忍受不了日益加重的思乡之情,决定开始返乡征程,正所谓“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寄故园心”。
    《新唐书》记载:“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后人考证的具体情形是,杜甫沿长江水路出川,准备先前往郴州投奔亲戚,获取一些资助后,再向东行,然后北上返回洛阳。但他在途经湖南耒阳的方田驿时,突然遭遇长江、湘江流域大洪灾,他的一叶孤舟被困江上无法前行。这一困就是10天,情形就如他曾经在诗中所描述的那样:“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就在他食尽粮绝,奄奄一息的危亡关头,诗圣的不幸遭遇被耒阳的县令知道了。这位称职的聂县令立即开展爱心救援行动。他派出多路人马,在河湖港汊中找到了杜甫,然后再按照那个时代人们关爱诗人的流行方式——投其所好,给饥寒交迫的杜甫送去新鲜的熟牛肉和一坛好酒。
    果然,断饮绝炊多日的诗人面对如此的美酒佳肴,当即一顿暴食狂饮。但一个可怕的后果也随之而至——他那被饿得已经麻木的肠胃无法立刻启动工作模式,美酒佳肴没有焕发出杜甫的诗情,反而击垮了诗人,导致他当天夜里就病倒了,再也没能站起来。
    一代诗歌巨擘就这样在冷雨孤舟中溘然长逝,年仅五十九岁。
    “安史之乱”之前杜甫的43年人生乏善可陈,不外乎参加科考,落榜漫游,客居长安,过着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生活,与许多唐朝诗人有着相似的桥段。他之成为“诗圣”、“情圣”,完全是由“安史之乱”的苦难铸就的。
    
    (四)一个用诗写日记的巨V
    如果杜甫的时代有微博或微信,他一定能够吸粉无数,成为巨V。
    因为他的诗就像当今的纪实文学一样,全景记录了唐朝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展现了那个风雨飘摇时代山河大地和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他几乎天天发声(创作了数量庞大的作品,有一千五百多首诗作流传到了今天),像一个用诗写日记的巨V,忠实地记录着自己的生存遭际,同时也刻画着草民大众的深哀巨痛,被称作“诗史”——就是用诗歌书写的历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像这句诗一样,杜甫诗歌的基调是沉郁而苍凉的,因为他所身处的由盛转衰的大唐实在没有什么舒畅和欢乐。所以,在他那些纪实风格的诗作中,总是纠缠着众多动乱岁月中受苦受难的灵魂,隐含着诗人的沉思和忧伤。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沉郁苍凉作为基调的杜诗坚定、沉着、暗藏锋芒,以深刻的大悲悯容涵人世间的一切,通过低沉而内敛的描绘,展现诗人独有的品格和气质,传递出暮雨覆盖荒原般的凄怆意境。
    真正伟大的诗人,必须对人类的苦难作出最富于个性的反应与表达。杜甫正是以父亲般深沉阔大的胸怀,海纳了生命中最隐秘、最深沉、最永恒的内容,遮蔽了同时代众多诗人的身影,成为了无法忽视的诗坛巨V。
    
    (五)诗圣:实至名归
    说杜甫是“诗圣”,应该没有争议,因为文学史早已为他盖棺定论。
    他所以获此殊荣,是因为他一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即便晚年潦倒江湖时仍不改初衷,仍坚守“兼济天下”的儒家传统。除此之外,还因为他不仅仅是唐代,还是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甚至都不需要加“之一。”因为一千多年来,他的诗歌在一代代华夏儿女的心口传颂,成了妇孺皆知的诗歌圣徒。
    在杜甫那锋利无比的诗笔之下没有粉饰的美景,只有展开在大地上的苦难民众的群雕:无奈的壮丁,呼号的老妇,褴褛的难民,无家的儿童……只有这些被苦难笼罩的弱势群体,才能进入他的视野,才能进入他的诗行。
    只要翻开《全唐诗》杜甫卷,我们就能发现,他的诗作题材广泛,表达厚实、沉重,仿佛用诗行为“安史之乱”的受难者营建了一座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上,他不但刻录了人民的流离失所,也描绘了一个时代的深重灾难。然而,他的诗歌也并不一味地悲观绝望,他还让我们看到,在那些濒临绝境的人们身上,依然保持着美好的人性,充满着对同类的爱、悲悯与柔情。
    可以这么说,在“安史之乱”那个极端的年代里,是杜甫创造了唐诗中极其宝贵的苦难美学。
    (六)情圣:当之无愧
    说杜甫是“情圣”,你可能一瞬间大脑死机。别紧张,我们来重启一下。
    是的,一生苦逼,用情专一的杜甫,确乎与“情圣”八竿子打不着。但说这话的是梁启超。梁可是一言九鼎的人物,那就不是一个玩笑,那就值得我们探究一下了。
    既然是“情圣”,我们就来看看他怎么个“情圣”法。
    先看看他对妻子和家人的情: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首《羌村三首》中的诗句,是写诗人“安史之乱”落荒而逃,终于回家与妻子会面的情景,是不是写尽了夫妻相依为命的真挚情感?
    在一夫多妻的唐朝,杜甫只娶过一个妻子杨氏。夫妻俩的关系非常好,30年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月夜》则更感人。写的是被“安史之乱”围困的诗人,在一个月夜想念家人的思念之情。看看,除了描绘想象中妻儿的音容外,还直接写出了相思的泪水,而且毫不难为情。为什么?因为他太爱自己的妻子了。
    再来看看他对其他女性的情: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这首《佳人》,感同身受般写尽了对一位零落到与草木相依的美女的理解与怜悯。
    再想想他在《石壕吏》中,对那位向抓兵官吏哭诉老妇的体恤与同情,仿佛面对的是他自己年迈的母亲。
    一个人仅仅痴迷于对异性的爱,至多可以称为“情种”,只有对人类充满了大爱的人,才可能成为“情圣”。
    杜甫正是这样,艰难的世事和困苦的生活,将他与大地和人民融为了一起,也使他的胸怀变得大地般宽广,使他的心地变得河流般绵柔,使他的诗作变得忧郁中饱含温情。
    由此,我理解梁启超所谓的“情圣”,应该为广义的情圣,而不限于男女之情。因为纵观杜甫的一生,他绝对是个情深意切的人,心中充满了对国家、民族、人民,当然也包括亲朋好友,直至妻子和其他各种女性的大爱,正真做到了“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爱着”。
    
    (七)他的诗不在远方
    现在许多小迷妹和小鲜肉总喜欢把“诗”和“远方”联系在一起。但我要说,杜甫的诗与“远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的诗不在远方,而一直陪伴在我们身旁,并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了一起。
    杜甫虽然逝世1300多年了,但他那沉郁忧伤的目光,犹如暗夜里引路的灯盏,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们。由此,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他的诗作认知我们当下的处境,甚至可以通过他的诗作看到我们的过去和未来。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是杜甫伟大的诗人情怀,而不仅仅是他伟大的诗歌,成为了诗坛,也成为了全世界华夏儿女的骄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