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河峪颂》具有多重独特史料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18-09-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丁宏武 参加讨论

    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1982年,调查人员在甘肃省天水地区(今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恭门公社(今恭门镇)河峪村马家涧发现一处残存的东汉摩崖石刻。该石刻在历代金石著述中均无记载,根据碑文内容,现通称《东汉故汉阳太守刘福功德颂》,因地处河峪村,又简称《河峪颂》。作为残存至今的碑刻文献,《河峪颂》具有三方面史料价值。
    补充《后汉书》阙失
    据残存碑文,《河峪颂》镌刻于东汉桓帝和平元年(150),由汉阳郡陇县人赵亿负责建造,旨在为汉阳太守刘福歌功颂德。刘福其人其事,史籍失载。稽考相关史料,刘福应在汉桓帝建和二年至三年(148—149)任汉阳太守,其亲民作风、乱后维稳与灾后重建的政绩,是汉阳吏民为之刻石颂功的主要原因。甘谷汉简中的汉阳长史“亿”,与赵亿不仅同名,而且生活的地域和年代基本相同,应为同一人。
    《河峪颂》提供的历史信息补充了正史记载的阙失,为了解羌族叛乱后汉阳郡的历史状况提供了珍贵资料。汉阳郡虽僻处陇右,但扼控关陇古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以范晔《后汉书》为主的诸家后汉史籍,对东汉羌族叛乱后汉阳郡相关情况的记载非常简略,除《帝纪》篇偶有片言只语,《西羌传》《虞诩传》《傅燮传》《盖勋传》等篇也有零星载述外,其余史籍则鲜有涉及,不少汉阳太守的姓名及政绩不仅失载,而且凉州百姓在动乱年代的诉求也湮没无闻。《河峪颂》和《西狭颂》等陇右石刻一样,记载了特定历史时期汉阳一带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当地百姓的诉求,寄寓了动乱年代普通百姓对和平稳定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史载,汉顺帝永和五年(140)至冲帝永嘉元年(145),汉阳一带经历了旷日持久的羌族叛乱(《后汉书·西羌传》);顺帝汉安二年(143),凉州“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后汉书·顺帝纪》)。《河峪颂》中的汉阳太守刘福肩负乱后维稳和灾后重建的双重使命,抚绥有方,数年之间,汉阳便出现“年岁丰积”局面。该摩崖石刻虽然因年代久远残损不全,但承载着汉桓帝和平元年之前数年间汉阳郡的相关信息,记录了传世文献失载的历史事实。
    早于《西狭颂》二十余年
    《河峪颂》是东汉摩崖石刻原生形态的又一遗存,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汉代书体演变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参照。因历史久远,《河峪颂》摩崖泐损严重,但仍然展示了汉代书体演变过程中一种特定的形态。与《大开通》《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耿勋碑》等石刻相比,《河峪颂》体现的仍然是摩崖古隶体的风格,隶书特有的波磔笔画并没有被特别强调,显得更为古朴自然,明显代表了汉隶由《大开通》(公元66年)发展到《石门颂》(148)、《西狭颂》(171)的一种过渡形态。
    与《大开通》相比,《河峪颂》更加注重章法,结字规整,字形较为整饬,大小也较接近,所存字迹线条清晰,但其字形仍呈现纵势,线条仍较简单,以直线和方折为主,隶书的横势和波磔特色并不明显,显然处于汉隶并未发展成熟的阶段。而《石门颂》《西狭颂》的隶意波磔十分明显,线条的变化也比《河峪颂》丰富,风格更为厚重,表明汉代摩崖石刻艺术已臻纯熟。
    总之,《河峪颂》以其特有的风貌为东汉碑林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也使享誉书坛的陇右石刻更加绚丽多姿。东汉后期,河陇地区不仅出现了敦煌张芝和张昶、安定梁鹄等著名书法家,而且镌刻了武都《西狭颂》《耿勋碑》等摩崖杰作,在书法领域的整体造诣堪称当时一流。《河峪颂》刊刻年代较早,不仅展示了东汉后期河陇地区书法高潮来临之前汉隶的特殊形态,而且与河西出土的汉简互为照应,共同影响了河陇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