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何忠礼: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士大夫——以浙东地区的士大夫为主

http://www.newdu.com 2018-09-20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 何忠礼 参加讨论

     内容摘要:自西周以来,在分封制中就有大夫和士的等级,当时的士、大夫和士大夫,既习文,又不摒弃武事,所以并无严格的文武之分。魏晋以后到唐代,随着察举制和科举制的盛行,具有一定文化知识而入仕的士人大增,士大夫逐渐成为文臣的专称。赵宋政权建立后,通过改革科举制度,造就了大批以科举入仕的士大夫。进入南宋,浙东地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近京畿的有利条件,更多的士人通过科举进入士大夫行列。宋元易代之际,士大夫中主要形成了三种政治态度:坚持抗元,直至殉国;隐居山林,拒绝征召;归降元朝,成为貮臣。其成因有三:一是“华夷之辨”的认识和儒家思想的教育;二是力图通过文化优势,消极反抗元政权;三是南宋尚武精神的缺失,一些人在元朝的威逼利诱下,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屈辱投降的道路。其中,持第二种政治态度的士大夫占了绝大多数,以王应麟、黄震、胡三省为代表浙东士大夫,可以作为他们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宋元易代 南宋士大夫 浙东地区 政治态度
     作者简介:何忠礼,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 何忠礼(1938- ),男,浙江绍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宋史。
     


    一、中国古代士大夫含义的变化
    士、大夫这两个称呼,早在西周时已经出现,但其含义与后来所称之士大夫大相径庭。当时他们只是分封制度下作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个贵族等级中地位最低的两个等级。大夫和士虽地位不高,但天子、诸侯和卿除了享有封土和人民以外,几乎不问政治,而将治理百姓、管理刑狱财赋、出兵打仗的事务分别交由大夫、士和某些武臣处理,士和大夫在诸侯国中作用之大,也就不言而喻。当然,这时候的大夫或士,只有职务上的分工,并无文武上的区别。
    春秋后期至战国,士的力量逐渐壮大,出现了学士、策士、方士等,某些庶民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上升为士,士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大夫。不过,当时尚未有将士和大夫前后相连的叫法,士和大夫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是多方面的,如作为贵族后裔的孔子,他深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又以六艺教育学生,所以在孔门72弟子中,就不乏文武双全之人。
    大约到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的衰落,士大夫的称呼正式出现。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14年,秦为拆散齐楚联盟,愿意献出商于之地600里,使楚断绝与齐的关系,楚王为此欣喜不已,“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谷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1]卷四 这条史料说明,当时的“士”与“大夫”已经连在一起作为一种单独的称呼。但是,既然“士大夫”等同于“群臣”,那么战国时期的“士大夫”依然不分文武。
    西汉建立后,人们习惯于借用旧称,将地位崇高、只是坐而论道而不负责具体事务的王、三公以外所有文武百官和智能之士,统称为士大夫。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高帝亲率士大夫,始平天下”的记载。[2]卷一○ 公元前198年,汉高祖下诏曰:“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贤士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3]卷一 三国学者王肃,在论及古代官制时,称引他书,并据此解释道:“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4]卷一三 又,《汉书》称赞卫青云:“大将军遇士大夫以礼,于士卒有恩。”[3]卷四五 以上所言之士大夫,当然也都包括了武臣。
    东汉时,士大夫依然不分文武。建武元年(25)四月,诸将多次推戴刘秀登上帝位,刘秀假装不允,前将军耿纯进言道:“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5]卷一 三国时,诸葛亮劝刘备称帝,也有类似表述,他说:“今曹氏簒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耿)纯言也。”[4]卷三五 以上所称之士大夫,同样包括了文臣和武将两种人。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后逐渐有所变化。①
    到南北朝,随着察举制的盛行和察举中对考试要求的加强,许多能够通经、对策的读书人,往往由秀才、孝廉而踏上仕途,所以在那时,社会上有了“学家多士大夫”的说法。[6]卷九六 北齐建立不久,大行台郎中杜弼以为,当时“文武在位,罕有亷洁”,他向高祖高欢提出加强法制的建议。对此,高欢解释道:“天下浊乱,习俗已久。今督将家属多在关西,黒獭(按指北周太祖宇文泰)常相招诱,人情去留未定。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我若急作法网,不相饶借,恐督将尽投黒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人物流散,何以为国?尔宜少待,吾不忘之。”[7]卷二四 说明到南北朝时,士大夫这一称呼已逐渐与有文化知识的士人产生了紧密联系,武臣开始退出其中所包含的范畴。
    进入唐代,科举制度正式形成,考取进士,备受荣耀,他们往往由此升任显宦,因而士大夫正式成了具有相当文化知识和一定地位人的专称。唐高宗时,宰相李义府“耻其家代无名”,命礼部郎中孔志约等人重修《氏族志》,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更名为《姓氏录》。由是搢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皆号此书为‘勋格’”。[8]卷八二 由此可见,时至唐代,在文臣眼中,武人不仅已被排斥在士大夫之列,而且还颇受轻视,只有取得一定地位和出身的读书人,才有可能被称为士大夫。
    宋朝从立国之初起,就确立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从宰相到地方行政长官,无不由进士进身。即使遇到战争,武将的行动也必须受文臣指纵,故武人地位更加低下。如仁宗朝抗夏名将狄青(1008-1057),因是行伍出身,后来虽然官至枢密副使(正二品),仍终生不敢用药除去早年当士卒时刺在脸上的“面湼”。[9]卷二九○ 他后来常受文臣猜忌,终于惊怖而死。其他武臣在文臣面前,也无不战战兢兢,惟恐触犯禁忌。故自宋朝起,文武已判若两途,虽然门阀制度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士大夫已成为社会上备受尊敬的群体。
    二、科举制度下的浙东士大夫
    北宋统一江南以前,吴越国统治下的浙东地区,由于受到唐末五代以来战乱和钱氏集团内斗的影响,那里的读书人大都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不愿参与政治。中原王朝虽然继续实行科举取士,但从浙东到河南,中间隔了一个吴(南唐)的割据政权,赴举也是困难重重。所以近百年间,从浙东地区出来应举和做官的人极少,他们要么耕读传家,要么以塾师谋生。正如陆游所言:“吴越在五代及宋兴,最为安乐少事,然废立诛杀犹如此。方斯时,吾家先世守农桑之业于鲁墟、梅市之间,无一人仕于其国者,真保家之法也。”[10]卷三○ 南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吴芾(台州人)、状元黄十朋(温州乐清人)和治蜀政绩卓著的郑刚中(婺州金华人)等的先祖,也都无一不是如此。
    北宋建立后,太祖兄弟为了防止世家大族的再起,为了以文臣驱武将,也为了吸收真正的英才为我所用,十分重视科举取士。他们吸取唐朝科举制度弊端甚多的教训,一方面扩大取士名额,一方面对这项制度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禁止公荐举人,增设殿试,取士不限门第,试官实行锁宿等。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钱俶纳土归宋后,北宋虽然获得了统一,但中原士大夫对南人根深蒂固的成见,在科举取士中仍有一定反映。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三月殿试,“时新喻人萧贯与(蔡)齐并见。齐仪状秀伟,举止端重,上意已属之。知枢密院寇准又言:‘南方下国人不宜冠多士。齐遂居第一……准性自矜,尤恶南人轻巧。既出,谓同列曰:‘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11]卷八四 当时,南方士人不仅科举入仕比北方士人难,考取进士后的升迁也有一定阻力。宋朝建立后的近60年间,共有宰相17名,他们全是北人,直到天禧元年(1017),才有新喻(江西新余)人王钦若登上相位,②后来也受到北方官员排挤,由此可见一斑。
    真宗作为一个好文之主,也十分重视科举取士,他在乃父太宗科举改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特别是在发解试(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中,全面推行了封弥、誊录之制,从而真正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原则,[12]卷五 不仅彻底打破了贫富和门第界限,也彻底打破了南北界限,为公平取士奠定了最后的基础。对于改革以后的宋代科举,欧阳修作了高度评价,他说: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13]卷一一三
    南宋宁宗朝国子司业王棐对此也说:
    科举取士,自唐以来盖数百年……盖乡举里选,其法既废,兼采誉望,有司犹得以执其权。自糊名、誊录之法密,则一于言语文字工拙而已。[14]
    至此,南方士人考进士获得了与北方士人平等的地位,考取的人数逐渐增加。特别是浙东地区的士人,他们本来就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和积累,更加有利于在科场上大显身手。像陆游的五世祖陆轸,就是在大中祥符五年登上了进士第,成为越中陆氏在北宋时登上进士的第一人。此后,陆轸子弟及后裔陆续有人考取进士,其孙陆佃(1042-1102)还积极参与了王安石变法,官至尚书右丞(副相,正二品)。这种情况,在福建、江西等其他南方州郡也相当普遍。如祖籍漳州(今属福建)的著名科学家苏颂(1020-1101),其祖父苏仲昌自太宗雍熙二年(985)16岁预乡荐,一直考到真宗天禧三年(1019),三十余年间仍然是一领白衣。可是苏颂之父苏绅,21岁就登上了进士第。仁宗庆历二年(1042),苏颂也考取进士,在哲宗朝官至宰相。③
    根据目前保存下来最为完整记载两宋进士名录的《四明六志》所载,在北宋69次科举中,真宗朝以前共行科举35次,其中明州(浙江宁波)共取进士43人,而在真宗朝以后至北宋灭亡的34次科举中,明州共取进士71人,[15]卷一○ 两者时间相差不多,而取士人数则大不一样。
    靖康之变,宋室南渡,临安(浙江杭州)成了南宋的政治中心,这对地近京畿的浙东士人而言,无论进入太学读书或是应举都带来了极大便利,所以考取进士的人数比北宋中后期又有大幅增加,且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了其他州郡。如绍兴十八年王佐榜,全国15路共取进士330人,其中来自浙东地区的士人占了53人;④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榜,共取进士601人,浙东地区的士人占了92人,⑤都超过其他各路的平均数。在浙东地区各州中,更以明州士人登进士第的人数为最多。如理宗绍定二年(1229)黄朴榜,共取进士557人,仅明州一个州,就录取了45人,在全国二百余个州郡中,所占比例之高,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⑥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浙东地区考取进士高第的人相对也比别的路多,南宋共出49个进士第一名(状元),而浙东地区竟占了10个。⑦
    人们诟病宋代恩荫之滥,是有道理的,但这仅仅是言其入仕人数之多而已,若以授官大小论,则不尽然。按《宋史·选举志》所载,南宋对恩荫出身者的授官,不仅不优渥,而且明显加以抑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文臣而言,终生只能做一个选人(最低级的文官),少数选人即使侥幸获得改官,此后升迁的速度也远比进士出身者慢。所以在南宋的京朝官中,很少能见到恩荫出身者的影子。反之,一旦考取进士,尤其是进士高科,前途就不可限量,往往十余年间,就能升至侍从、执政,或者监司、州郡长官。所以浙东地区尤其是明州士人,在朝廷做高官的人很多,时谚云:“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16]卷下 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反映。
    当然,南宋士大夫决不限于科举出身的人,少数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和文化素养者,无论以恩荫入仕,甚至是一个白丁,有时也被列入士大夫之列。所以南宋士大夫往往以学术和文化为纽带,相互间结成密切的关系。浙东地区不仅入仕人数多,而且学派林立,学者众多。如永嘉学派的陈傅良和叶适、永康学派的陈亮和喻偘、金华学派的吕祖谦和唐仲友,以及四明学派的杨简、袁燮、舒璘、沈焕等人,都是其中的翘楚,他们无论是否入仕,都可以称为士大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