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结束语 鸦片战争爆发至今已近180年了。翻阅当年中国的史料和文稿,面对圆明园遗迹和许许多多旧中国的老照片,读到“洋人们”对晚清、民国时代中国和中国人的记述文字,任何人都难掩心潮,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记忆。陈天华在《警世钟》中写道:“上海有个外国公园。门首贴一张字道:‘狗和华人不准入内。’中国人比狗还要次一等哩!”[29]郑观应在《盛世危言》自序中感叹:“时势又变,屏藩尽撤,强邻日逼,……危同累卵。……感激时事,耿耿不能下脐。”[30]谭嗣同在诗中叹息:“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丢失了大部分富庶国土,几千万人被迫逃难流亡,日军官兵竟然以斩杀中国平民来竞赛取乐!有的统计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死伤总数达三千五百多万人。那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劫难! 但是我们终于走到了今天。 中国人已经站起来了。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一部分人富起来,中国在一些领域也强起来了。但是,我们在许多方面仍然与西方工业化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许多最优秀的学生仍然出国接受教育,许多人毕业后留在国外从事研究工作。我国内部仍然存在一定的政治风险和社会矛盾,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民族隔阂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古人说:“居安思危。”今天的中国还远没有发展到可以“居安”的历史阶段。 回顾晚清、民国以来中西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态势,我们特别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年学习西方文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必须充分认识西方文明和知识体系的长处,认识中华文明传统中内含的短处。在今天,尤其要切忌把这些短处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拿出来宣扬。我们必须牢记,正是由于近代西方各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飞猛进,才推动人类走进了工业化时代。要牢记在那些盲目自大的年代,中国人曾经经受过怎样的苦难。在今天,我们仍然在许多领域需要虚心向西方文明学习。我们在欣赏国画的同时,也应当欣赏素描和油画,在继承中医的同时,需要继续学习西医。西方世界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古印度文明中仍然有大量的智慧和精华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思考。如何打通中国传统思想、概念与表述话语同西方文明的思想、概念和表述话语之间的交流与互译,在21 世纪仍然是中国学者面临的任务。面对今天我国一些地区严峻的民族关系现状,我们特别需要去仔细梳理晚清、民国时期在西方知识体系影响下中国的“话语转型”过程,努力发掘中国古代智慧,通过学理和基本话语的重建推动13亿国民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参考文献: [1]鲁凡之.中国发展与文化结构[M].香港:集贤社,1988.26. [2]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8.491. [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9. [4]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N].益世报,1939-02-13;边疆周刊,1939,(9). [5]陈岗龙.《三国演义》满蒙译本比较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11,(4). [6]贾杉杉.清代汉族古典小说的满文翻译[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 [7]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余冠英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钱穆.中国文学史[M].北京:天地出版社,2016. [8]马戎.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2010,(3):93-103. [9]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10]这套丛书包括: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赵志忠.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编年[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梁庭望,李云忠,赵志忠.20 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编年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梁庭望,张公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马学良,梁庭望,李云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李德洙.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分族别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但是这些丛书极少受到汉族学者的关注。 [11]梁启超.1897 ,春秋中国夷狄辨序[C]// 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48-49. [12]梁启超.变法通议·论译书[C]//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64-76. [13]李敖.播种者胡适[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19/10/786299_127975809.shtml,1961. [14]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934. [15]李大龙.从夏人、汉人到中华民族 ——对中华大地上主体族群凝聚融合轨迹的考察[J].中国史研究,2017,(1):13-2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