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C]//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下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43-45;袁业裕.民族主义原论[M].北京:正中书局,1936.19-21;潘光旦.潘光旦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48. [17]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C]//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89-358. [18]牙含章.民族[C]//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302-303. [19]Smith,Anthony D.,1991,National Identity,London: Penguin Books.1991.11. [20][22]黄华.从“天下”到“国家”:清末语言运动中的“声音”和“言语文化”[J].传播与社会学刊,2014,(29):207-233. [21]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42. [23]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C]//饮冰室合集(第2册).文集之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67-89. [2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 [25]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叶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96. [26]列宁.关于民族政策问题[C]//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11-219. [27]Glazer,Nathan and Daniel P. Moynihan,eds.,Ethnicity: Theory and Experience,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5. [28]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4):1-19. [29]陈天华.警世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0]郑观应.盛世危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