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收有《虞夏殷周之治》一篇,共有3支簡。內容主要從首服、祭器、音樂三方面對夏商周三代的禮樂作了比較,以此説明儉奢與治國的關係。相類的內容亦見於《韓非子》《説苑》二書中由余與秦穆公的對話,對研究我國上古的禮樂制度頗有參考價值。簡文云[1]: 曰昔又(有)吴(虞)是(氏)用索(素),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石小力先生進一步指出: 簡文記載三代之樂,夏爲《 ![]() ![]() ![]() ![]() ![]() ![]() ![]() ![]() ![]() ![]() ![]() ![]() ![]() ![]() 我們認爲,將簡文“ ![]() ![]() ![]() ![]() ![]() ![]() ![]() ![]() ![]() ![]() 從這一用字習慣來看,清華簡中的“ ![]() ![]() ![]() 《春秋·隱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獻六羽。”這是仲子之廟落成而舉行的祭祀儀式。仲子是宋武公之女,惠公之母。仲子神主入廟,獻六羽樂舞。六羽即六佾。《谷梁傳》:“‘初獻六羽’,初,始也。谷梁子曰:‘舞夏,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初獻六羽,始僭樂矣。’尸子曰:‘舞夏自天子至諸侯,皆用八佾。初獻六羽,始厲樂矣。’”范寧《集解》:“夏,大也。謂大雉。大雉,翟雉。”這裏的“翟”也是指翟羽,即雉鳥的羽毛。《周禮·春官·巾車》:“王后之五路:重翟,錫面朱緫;厭翟,勒面繢緫;安車,雕面鷖緫,皆有容蓋。”鄭玄注:“重翟,重翟雉之羽也。厭翟,次其羽使相迫也。”賈公彦疏:“凡言‘翟’者,皆謂翟鳥之羽,以爲兩旁之蔽。” 三代音樂文學的發展,起初是原始的歌樂舞一體,不可分割[5]。古代舞者因手執羽毛跳舞,故又稱羽舞、皇舞等。《周禮·春官·樂師》:“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周禮•地官•舞師》:“教羽舞,帥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帥而舞旱暵之事。”鄭玄注:“羽,析白羽爲之,形如帗也。……皇,析五采羽爲之。”鄭司農云:“皇舞者,以羽覆冒頭上,衣飾翡翠之羽。”由此推測,古書中所記樂名“夏籥”中的“夏”很可能是指舞者所執的“夏翟羽”。清華簡與之相對應的樂名“ ![]() ![]() ![]() ![]() 簡文“ ![]() ![]() ![]() ![]() ![]() ![]() ![]() ![]() ![]() ![]() ![]() ![]() ![]() ![]() ![]() [1] 石小力:《清華簡〈虞夏殷周之治〉與上古禮樂制度》,《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第58—60頁。 [2] 禤健聰:《戰國楚系簡帛用字習慣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401頁。 [3] 王國維:《釋樂次》,《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00頁。 [4] 宗福邦、陳世饒、蕭海波:《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460頁。 [5] 韓高年:《〈大夏〉鉤沉》,《文獻》2010年第3期,第174—175頁 。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18年9月23日21:3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