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位于敦煌西北,作为丝绸之路上“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关键节点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百年前,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曾在此发现纪年汉简上有“玉门关侯”字样,法国汉学家沙畹等人据此推定小方盘城就是汉代玉门关之一。 寻玉访古到玉门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太初三年(前102)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失利回到敦煌,武帝大怒,下令遮蔽玉门关,有敢入者斩。李广利无奈滞留敦煌,待重整旗鼓,继续西征,九死一生终于勉强获胜,带回来了汉武帝梦寐以求的天马,即汗血宝马。由此推测,太初三年时的玉门关应在敦煌以东,李广利西征获胜之后才迁往敦煌西北,与阳关分别扼守南北丝绸之路。虽然敦煌小方盘城作为玉门关遗址之一,在学界已达成共识,但最早的玉门关究竟在何处,却成了百年学术悬案。 汉武帝时代开拓西域,在河西走廊先后建四郡立四关,故最早的玉门关应该位于酒泉与敦煌之间。北朝时的敦煌人阚骃《十三州志》有“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故曰玉门县”的说法,认为玉门关位于赤金峡。唐代玉门关可能已沉入瓜州双塔堡水库中。最近,学者李并成等人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认为嘉峪关市石关峡不仅是最晚的也是最早的玉门关,关键证据是唐初僧人道宣《释家方志》卷上《遗迹篇》:“从凉州西而少北四百七十里至甘州,又西四百里至肃州,又西少北七十五里至故玉门关。”嘉峪关悬臂长城旁边石关峡中的天然巨石上已刻有“最早最晚玉门关遗址”的字样。 双塔堡、石关峡和赤金峡都没有发现最早的玉门关遗迹,论据均不充分。历史上,玉门关经历了多次搬迁,可能有四处地点,但玉门关遗址仍未找到。 玉门关作为边关,其使用年代并不长,历史作用亦相对有限。如汉代设立过西域都护府,唐代设立过安西都护府,而玉门实际上都只是置、驿站或地名,并不起边关的作用。汉代悬泉置遗址曾出土了一枚珍贵的里程简,记述了酒泉郡设有十一置,共计694汉里。其中就包括位于石关峡的玉石障(置)和赤金峡的玉门县(置),意味着在汉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玉门并不是边关。 但到玉门不见关 玉门市与嘉峪关市、敦煌市和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接壤。从地理上看,在昌马河或疏勒河畔可以遥望祁连雪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玉门市在河西走廊西部的低洼地区,远古时代这里曾是海洋世界,形成了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 上古时代,河西走廊地区降雨量低、蒸发量高,只能依赖祁连山雪水,唯有低洼地区水量相对充沛,万物生长,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玉门是沙漠中的绿洲,不仅适合农耕,也适合游牧。昌马河谷、饮马农场和骟马城这几处地名,表明当地曾经是嘉峪关外的养马天堂,可与关内的山丹马厂遥相呼应。 历史上,羌与戎狄、吐火罗、月支、乌孙、匈奴在此较量过;游牧与农耕文化在此交汇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河西走廊是羌人的“大本营”;祁连山是南山,故西羌又称南羌。大禹出西羌,其子启建立夏朝。后来,党项羌人元昊建立王国仍然称大夏,辅郡凉州即河西走廊是大后方。 《史记·匈奴传》开宗明义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首领赫连勃勃认黄帝轩辕氏为祖先,建立的王国亦称大夏。羌与匈奴均是河西走廊的主人,不约而同追认夏人为祖先。此外,还有吐火罗、乌孙、月支亦活跃其中,他们是丝绸之路前身青铜之路、玉石之路的开拓者。 从考古学上看,这里从新石器时期的马厂文化到青铜时代的四坝文化、骟马文化连续发展,几乎没有中断过。长城绵延,烽燧密布,魏晋墓葬众多。《尚书》《山海经》中早有零星记述,但汉代开始才有确凿的系统记载。 火烧沟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发现至今已40余年,其重要性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里出土了200余件青铜器,是正式考古发掘出土夏代青铜器最多的遗址。其中,遗址出土的四羊首权杖头是当时最复杂的青铜器。青铜权杖是王权的象征。此外,遗址还出土了夏代罕见的金耳环、金鼻环和白玉凿。罕见的白玉凿亦不是工具或饰品,而是具有“开天辟地”“凿破鸿蒙”之用。 玉振金声的文物标志着火烧沟遗址集东西文化之大成,意味着河西走廊确实是三代时期的文化重镇。遗憾的是,火烧沟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至今没有出版,遗址规模和内容也不太清楚,研究和保护工作还停留在上世纪。 而今,国道高速公路、铁路、高压电线、油管、气管还有光缆从遗址附近的空中地表地下穿过,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火烧沟遗址从古到今都是交通要冲,上古时期的彩陶之路、青铜之路、玉石之路亦相汇于此。玉门开通四方,火烧沟遗址正是东西南北文化交流互动的结晶。 玉门关位于今酒泉地区。人们常说: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有玉有酒有泉。肃北马鬃山玉、敦煌旱峡玉、祁连山玉和新疆和田玉都汇集于酒泉。肃北马鬃山玉矿位于玉门市正北方约200公里处,开采高峰在汉代。通过发现的骟马文化和四坝文化陶片,推断开釆玉矿时间,亦有可能始于周代或夏代。 玉门市西的敦煌旱峡亦发现了古玉矿遗址和齐家文化陶片,其开采年代可能略早于马鬃山玉矿。肃北马鬃山和敦煌旱峡出产的透闪石玉属于广义和田玉,是三代至秦汉玉器制造原料主要来源之一。祁连山盛产蛇蚊石玉,“葡萄美酒夜光杯”用的正是这种玉。到了汉代,真正的新疆和田玉开始大量进入中原,玉门或酒泉是主要通道。 黑水西河惟雍州 根据《禹贡》记载,陕甘宁青地区大体属于雍州。大禹治水的地标:积石山、鸟鼠山、三危山、合黎山均在甘青。“黑水西河惟雍州”正是指河西走廊:黑河又称弱水,经过沙漠入居延海,疏勒河亦是黑河西流入罗布泊。《禹贡》言,黄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四州为夷人所居:冀州岛夷,青州嵎夷、莱夷,徐州淮夷,扬州鸟夷。大禹出西羌,羌与夏最可能生活于雍州。《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这里的“球琳琅玕”,指的就是各种美玉或料器。 河西走廊特别是酒泉地区不仅盛产多种玉石,而且是玉石运输通道和加工基地。笔者曾在瓜州兔葫芦遗址和金塔羊井子湾合水古城遗址发现了玉石转运与加工遗迹。武威海藏寺遗址的年代可以追溯到齐家文化时代,是已知中国最早的玉器作坊遗址。夏代继承了东亚玉帛古国传统,齐家文化是中国玉文化发展高峰。《禹贡》九州之雍州在大西北,那里正是齐家文化与四坝文化分布区。 汉代以前就出现了玉门观念,指玉门或玉做的门,亦可指天门或生门。《古本竹书纪年》:“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又有“(桀)筑倾宫,饰谣台,作琼室,立玉门”。夏王好玉,王门即玉门。至汉武帝时代,玉门才落实到河西走廊西部地区,但仍然具有象征意义。例如,班超曾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曹操并不知道玉门具体位置,却心向往之:“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汉武帝根据古图书和张骞等人提供的信息确认了玉门、阳关及昆仑山脉与江河源头,从此后人普遍相信“河出昆仑”“玉出昆岗”。玉门、昆仑、河源均与雍州有关,而雍州夏代文化遗址确实众多,河西走廊尤其密集。火烧沟遗址位于古雍州,正是夏代考古学文化的代表。 河西走廊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已有正式考古报告发表的夏代文化遗址还有西河滩、沙锅梁、火石梁、缸缸洼、干骨崖、西城驿(黑水国)、东灰山、皇娘娘台,还有昌马、黑山岩图等亦反映夏代羌人的畜牧生活场景。此外,河西走廊还发现了大量铜矿和冶炼遗址、遗迹,数以百计的铜器表明,雍州已率先进入青铜时代。马厂、西城驿、四坝文化与齐家文化交错发展,表明早在夏代就进入了多族群构成的复杂社会。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