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中国,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中华民族发展趋势是,各民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交往越来越密切,交融越来越明显。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民族关系,在统一时期,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为统治民族,都是中国的统一;在分裂时期,是同一个国家内的纷争。从历史上民族政策看民族关系,多种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制并存,保证了民族共聚于一个国家之内。历史上的民族政策适应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和民族交往日益频繁的需要,使中央政府与各民族的关系越益紧密,管理逐步趋向同一,共同性不断增加。历史上各民族交融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显著。历史经验证明,各民族只有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互相依存才能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关 键 词:民族关系;政策;民族交融 作者简介:史金波,194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河北大学、宁夏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多角度地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对分析当前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看中国的民族关系 纵看历史,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大趋势可以看到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的民族(或部族)很多,先后不啻数百个之多。中国传说时代华夏和九黎共存。商、周时期除华夏先民,还有戎、狄、羌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先民从黄河中下游向周边延伸,北方有狄、戎、胡,南方有百濮、蛮、越,西方有羌、月支、氐等。先秦时期华夏共同体基本形成,出现了“内诸夏而外夷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用夏变夷”等思想。当时出现了“中国”与“四夷”“五方之民”等观念。① 秦统一中原,华夏先民势力进一步扩大,秦汉时期汉族形成。当时扶余、匈奴、月氏、羌,都有较大势力。汉朝沟通西域,经营匈奴,征服西南夷,版图扩大,各民族密切交往。后南匈奴渐与汉族混同,东胡等族也渐衰亡。汉代强调夷、夏有别,发展了先秦“五方之民”的论述。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诸夏共祖,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历史看作一统政治秩序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大一统思想。② 三国魏晋时期,匈奴内迁,鲜卑南进,吐谷浑西移,形成少数民族大迁徙局面。十六国时期,有13个少数民族政权,有的已进入中原。南北朝时期,南朝辖中原和南方,北朝鲜卑族建立了北魏,匈奴、乌桓等民族式微。此时期第一次有了少数民族王朝的正史,南朝为晋室的延续,自诩正统所在,北朝占据中原,自以为中国。各王朝史家以本民族为正统。③ 隋、唐统一中国,北制突厥,西连回纥,开丝绸之路;南和吐蕃,实行和亲。鲜卑、柔然逐渐消亡。唐初四夷宾服,唐太宗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④的主张,对各民族也有一定的包容性,体现出华夷一体思想。但唐代更多的士大夫坚持华夏正统论和华夷之别。隋唐时期所修正史立有民族列传,基本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记述各族历史,正史中的四夷体系化记述模式确立。⑤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朝代更迭频仍,少数民族政权勃兴,契丹强大,吐蕃崛起,南诏建国,出现分立局面。 辽宋夏金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王朝鼎立,同时还有回鹘、吐蕃、大理,形成了中国又一次政权分立时期。宋朝以正统自居,华夷之辨空前严格。辽、夏、金接近或进入中原地区后,都逐渐产生不自外于中国的华夏正统观念,也以中国正统自视。辽、宋“澶渊之盟”后,互称南北朝。⑥当时中国出现了多“中国”并存的现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