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少数民族史学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史学传统,丰富的口述历史是各少数民族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史学著述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体量极大,是尚待挖掘的宝藏。少数民族史学与汉族史学同时起步,形成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和传统,并与汉族史学交互影响,共同发展,各少数民族政治实体的建立是少数民族史学发展的巨大动力。从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各少数民族史学既体现其民族自豪感和独立性,又强调其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各少数民族史学思想的主题。中国少数民族史学是包括汉族史家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及其史家共同创造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就是要从不同的层面对少数民族史学遗产进行发掘与总结,揭示各民族对中国历史及中国史学的贡献,展示中国史学史多元一统的历史面貌与特点。 关 键 词: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学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70109) 作者简介:汪受宽(1943- ),江苏东台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和西北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18)01-0101-10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学成果,留下了珍贵的史学遗产,它们是中华各族创造自己的历史和共同创造中华历史的记录。与兴旺发达的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相比,少数民族史学史的研究则显得滞后。虽然历史上也有关于少数民族史学史的研究和撰述,但由于种种原因,仅有一些零散的、片断的成果,谈不上形成专门学科[1]。白寿彝在1984年撰写的多卷本《中国史学史·导论》中提出:“单就中国史学史来说,汉文史书浩如烟海,整理出来一条发展的线索,已经很不容易。国内的少数民族,如蒙古、维吾尔、藏族、傣族、白族等,也都有他们的史学,现在我们知道得还很少。把中国史学史写成一部多民族的中国史学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写兄弟民族的史学史,中国史学史就不算完整。”[2]在1985年第一次全国史学史座谈会上,白寿彝指出:“兄弟民族的史学史工程很大,内蒙、新疆的研究工作有一定成绩,可彼此没有联系。西南也有一些,云南、贵州是多民族的地区,也要进行这项工作。我们史学史将来要发展成全民族的史学史,应该把进行少数民族史学史的研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科目加以提倡。”[3]号召学术界从中国史学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高度,加强少数民族史学史的研究。白寿彝在其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之《导论》第一章《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和《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中,高屋建瓴地概述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史的撰述传统,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的理论、历史疆域理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理论”,揭示出民族关系的本质——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缔造中华文明,奠定了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白寿彝的号召和示范得到历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的积极响应,学者对少数民族史学及少数民族史学史的研究渐次展开。瞿林东在他的相关论著中对“民族史学与民族凝聚力”理论进行了阐释,并编辑出版论文集《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研究。2005年底,笔者主持“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课题,通过对民族理论、中国民族史和中国史学史的深入探研,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历代少数民族史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的项目成果。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分析,我们对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特点有了自己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