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揭橥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很难完全按照以往形成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框架和概念对中国少数民族史学进行研究,更无法将其限定于某些学者提出的“少数民族史学家、以少数民族语言写成的史学著作、少数民族所建割据政权的修史机制和修史活动”[34]。为此,我们将少数民族史学研究,即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定位为:以中国历代少数民族为对象,探讨对历史上少数民族发展历史的观察、认识、传说、记述和研究。其历史传承者主要是各少数民族的成员,也有其他民族包括汉族的成员,还有民族政权或一统政权的史官、史家;其形态有历代承循不绝的口述史学,有文字书写的史著、诗文、碑传等;记史所用文字有少数民族的本族文字,也有其他民族的文字,尤其是古今各民族通用的汉字。通过研究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史官、史家与史学成就,综合研究和宏观把握少数民族的史学思想、历史观念,以及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中国历史、中国史学史的关系,探索少数民族史学的个性特点、优良传统,各民族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借鉴等,从不同的层次对少数民族史学遗产进行发掘与总结,揭示各民族对中国历史及中国史学史的贡献,展示中国史学史多元一统的历史面貌与特点。 参考文献: [1]李珍.近五十年来的中国民族史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 [2]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4. [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414. [4]朱崇先,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6. [5]魏收.魏书:卷1“序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140. [7][波斯]拉施特.史集:第1卷第2分册[M].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1. [8]黄建明.彝族古籍文献概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26-28. [9][苏]C·P·克里亚什托尔内.古突厥鲁尼文碑铭[M].李佩娟,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67. [10]陈英.彝族古代史分期与父子连名记时考证[J].毕节师院学报,2008(3). [11]王逸.楚辞章句:第三“天问章句·离骚”[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981. [1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965. [18]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3289. [19]丹津班珠尔.多仁班智达传[M].汤池安,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3-4. [20]举奢哲.彝族诗文论[M]//彝族古代文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21]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第一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350. [22]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1. [23]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346-348. [24]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1021. [25]白耀天.《六合坚固大宅颂》《智城碑》通译[J].广西民族研究,2005(4). [26]木公.雪山诗选:卷中[M]//云南丛书:第2编“集部”.云南省图书馆藏板. [27]郑志惠.天下一统,无间华夷——从万历《云南通志》看李元阳的民族观[M]//云南大学历史系.史学论丛:第5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250. [28]脱脱.辽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1455—1456. [29]白滨.从西夏文字典《文海》看西夏社会[M]//白滨,编.西夏史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180. [30]权衡.庚申外史笺证[M].任崇岳,笺证.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44. [31]沈括.元刊梦溪笔谈:卷15“龙龛手镜”[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32]竹园白话报[N].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十六日,光绪三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 [33]陈垣.衷心喜悦话史学[J].红旗,1962(1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