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培养大批“民汉兼通”双语人才,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进步,为民族地区同步实现小康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民族双语教育承担新使命。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考察调研时指出,“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都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教育不能缺位。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教育投入要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办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搞好双语教育。”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背景下召开的,目的是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任务,紧扣民生抓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民族双语教育无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和时代意义更加凸显,这也是实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赋予双语教育的新使命。 2、全力推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经。”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全自治区民族教育各项资金投入“十五”期间为近1亿元,“十一五”期间为12亿元,“十二五”期间增长到20亿元。随着各地民族教育投入逐年提高,民族教育整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据统计,2015年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为2595.57万人,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10.13%,高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一个多百分点。 为贯彻落实《纲要》,自2010年起,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启动了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以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西藏全面实施农牧区2年、城镇3年学前双语教育,2017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66.24%,而2010年仅为24.5%;新疆全面普及农村学前3年免费双语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杂费,民族地区受益明显。 为推动民族地区高中教育的发展,国家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改扩建高中372所,增加在校生45万人,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542所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使600多万普通高中生受益。为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课程网络培训项目”“援助西藏教师培训计划”“援助新疆教师培训计划”“援助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项目,培训民族地区教师140万人次。“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向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双语教师倾斜,特岗教师政策优先保障民族双语教育的需求。2014年中央投入6000多万元培训双语教师1.58万人次。 教育对口支援成为推动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北京大学等内地16所重点大学与新疆大学等12所本专科院校全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显著提升了新疆高校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从1985年内地西藏班创建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主要形成了7种教育对口支援的模式,特别是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区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例如,中东部17省市、教育部15个直属单位对口支援西藏教育,东部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教育。这些政策措施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民族教育的高度重视,极大地提升了民族教育的质量,推动了民族教育的发展,也是服务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