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类文明一直与江河同行。青藏高原是举世闻名的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因而有“三江源”之称,又被誉为“中华水塔”。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民族因此而有了一套以水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方式和对自然山水信仰的江河文明的表述。这种对水的信仰,维系着中华大地各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礼仪、生态文明、生计方式、生养制度,生业组织和生产技术”。 关键词:三江源;水文化遗产;多民族;江河文明 一、水与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即指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古建筑、古遗址、古建筑群,并且具有科学、历史和美学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人类文明一直与江河同行,江河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水是人类维持生命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甲骨文的象形文字中,中间似水脉,两旁似流水。从这样的字形来看,或表示江河,或表示水的流动,或表征水的性质状态。水是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其由此而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从化学意义上说,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从宽泛意义上说,水,包括河流、湖泊、大气水、海水、地下水等天然水,还有通过化学反应使氢氧原子结合得到的人工制水,均属于自然遗产。 水是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的主要物质基础。“从全球范围讲,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能控制水的流动,又能不断促使水的净化和循环。因此,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很早就有了对水的认识,在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都把水视为一种基本的组成元素,水是中国古代五行之一;西方古代的四元素说中也有水;佛教‘四大’中也有水。水博大精深,既用宽阔温暖的胸膛包容人间万象,又用豪迈奔放的气概荡涤世间污浊”。 从文化内涵来看,《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在中国的《辞海》里,关于水的词条,中国文学、历史书籍中,关于水、涉及水的成语、俚语、俗语数不胜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附着了这些东西后形成了各种文化现象。 《水经》是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著作,记河流水道137条。郦道元的注中增补到1252条,注文相当于原书的20倍。全书40卷,每条水道均穷其源流,并详细记述河流所经山川、城镇、历史古迹、风土人情的种种情况。《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前中国最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专著。其注文不仅精确,而且文字绚烂优美,描绘山水风景生动传神,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透射了生活在江河流域的族群以水为中心的生产方式、信仰与江河表述。 水与人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水文化。“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载体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统称”。“狭义的水文化是与水有关的各种社会意识,如与水有关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因水而形成的河流、海洋、湖泊等等各种水体,均是相互联系的自然资源,与不同气候、环境、地域相互作用等,形成不同的自然现象。人们欣赏水、利用水、治理水、疏导水等等各种水事行为活动和水事精神活动,均涵盖着自然科学的内容。但单纯的水事活动,产生不了水文化,水文化中更涵盖着心理学的内容。“自然资源与人的心理相互作用,通过水事活动和水事思维,散发出文化的气息,渗透出社会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学的内容,这种对水文化的表述与信仰密切相关,体现了江河文明”。 儒家认为,水代表了德,人们应该向水学习,君子应该像水那样不断流动和永不停息,顺其自然地加强道德修养。水为孔孟思想中重要的意象及哲学思想表达的隐喻。就意象与哲学思想的关系而言,水思想并非独立于孔孟哲思之外,而是与孔孟思想紧密联结的。孔孟思想以尚水之动为主轴,流贯其中,呈现出日进不懈、自强不息的直线流动模式。《论语》和《孟子》等儒家代表作中较多地提到了尚动之水与行仁、为政和心性等的关系。孔孟之水思维除前人所论之政治、心性及治水等范畴之外,更与孔孟理想境界有关。孔孟水思维具有从宗教仪式转化为理性道德的发展脉络。在《老子》书中,“水”是“道”的物理原型,“道”是“水”的哲学升华,二者如影之与形,关系十分密切。《太一生水》承袭了老子的尚水思想。“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这体现在宇宙演化中,太一生成天地之先,水起了关键的作用;“太一生水”说是对老子“尚水”思想的承袭与发挥。《管子·水地》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水为“万物之本原”的学说。它发挥了老子尚水的思想,强调了水的作用。而水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