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帮助苗族创制了湘西、黔东、川黔滇三大方言的拉丁字母苗文,这三种苗文于1956年推行,川黔滇方言拉丁字母苗文主要在整个川黔滇方言苗族地区推广和使用。1957年,四川省语委在泸州市举办了一期苗文培训班,由珙县、叙永县和筠连县四名苗族知识分子主讲。1959年以后,苗文的推行工作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川南各地又陆续开展了苗文培训。培训的组织一般由当地县民宗局负责,培训的对象主要是苗族青年教师和干部,通过他们再推广到县以下的基层培训。从我们收集的资料粗略统计,从1984~2011年,总计有300余人参加了县级以上的“新苗文”培训。④ 虽然新苗文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但是川南苗族比较集中的县、乡镇绝大多数学校都未开展“双语教学”。⑤苗文推广只有成人培训方式,加之培训次数少、时间短、人员有限,以致川南苗族整体上对苗文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并不理想。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3),绝大多数苗族不会使用苗文。会用苗文的16名苗族基本上都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他们大多通过短期培训学习苗文,掌握程度并不高。其中只有4名对当地苗族颇有研究的干部或知识分子能熟练掌握苗文,他们使用新苗文主要是为了记录和研究本民族文化。实际上,川南苗族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使用苗文,现代学校教育也没有教授苗文。一种新创制的文字缺少代际传递,缺少现实生活的使用人群,它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也就可想而知。教育中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汉语言文字的广泛应用,川南汉族人口的绝对优势,客观上也造成新苗文不易推广的现实状况。 关于川南苗族掌握汉字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4),既会认常用字又会写常用字的占53.79%,既会认简单文字又会写简单文字的占43.94%,会认简单文字但不会写的仅占2.27%。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泸州和宜宾苗族中未上过学的人数分别占当地苗族总人数的8.85%[10](P.133)和9.57%[11](P.60)。川南苗族在全日制学校接受汉语教育,只要上过学的苗族都能认识和书写汉字,因此川南绝大多数苗族都能认识和书写汉字,只是掌握的程度不同而已。川南苗族学习汉字的主要方式为全日制学校学习,其次是与汉族居民的日常交往。在264名会汉字的苗族中,选择“全日制学校学习”的有262人次,占总人次的83.98%,占总人数的99.24%;选择“与汉族居民日常交往”的有38人次,占总人次的12.18%,占总人数的14.40%。 从调查对象子女的语言文字能力及学习方式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川南苗族的语言文字掌握和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5),在有子女的234名调查对象中,子女只会苗语的仅2名,占0.86%;既会苗语又会汉语的有210名,占89.74%;只会汉语的有22名,占9.40%。 川南只会苗语、不会汉语的苗族极少,通常都为学龄前儿童,他们居住在苗族较为集中的山区,由于周围没有汉族小孩,加之家人都使用苗语,很少有或者没有接触汉语的机会,因此不会说汉语。上幼儿园或小学后,在接受汉语教育和与汉族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很快就学会了说汉语。 与调查对象本身相比,其子女不会苗语、只会汉语的比例略有增加。在266名调查对象中,有16名苗族只会汉语,仅占6.02%;而其中有子女的234名调查对象里,子女只会汉语的有22名,占9.40%。也就是说,在父母会说苗语的苗族家庭中,有少部分家庭的子女不会说苗语。从父母年龄段来推断,不会苗语、只会汉语的子女从几岁到四十几岁不等。据了解,不会讲苗语的情况大多存在于与汉族杂居或外出务工的苗族中,他们接触的基本上都是汉族,家庭教育中也多使用汉语,而且川南学校基本上都是采用汉语教育,因此其子女自然就只会说汉语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