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活动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沿承袭的生产生活及文化活动,民风民俗通过长期的心理灌输,能够使人们形成自觉的行为方式,更好地得以交流、融合,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本文以红河县哈尼族运用优秀民俗文化引领时代新风为例,谈一些初步的认识。 民俗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民俗文化是对哈尼族群众教化的有效载体。教化是民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作用之一,通过一些民俗事项,通过民间故事、神话、寓言等,发挥教育作用,着重在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团体与个体关系等方面对广大群众进行渲染与培养。哈尼族风俗、祭祀、礼仪不仅传承了文化,而且通过示范、灌输、评价、劝谕等方式,强化人们的民族意识,保持和延续自己文化传统上的责任与义务,鼓励和引导个人在思想修养等方面进行提升。在礼仪中,对长辈、小辈称呼,一定要敬称,不直呼其名。爷爷、奶奶分别称“阿波”“阿皮”,最小的姑娘、儿子分别称“咪里”“然里”,这是一种民俗文化发展的结果,成为礼仪遵守最基本的部分。 民俗文化是规范哈尼族民众行为的有效载体。民俗事项并不是法律,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具有法律的功用,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烈的约束效果。这种约束作用一般是借助强大的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内疚感等一系列心理活动,通过各种习俗、惯例、禁忌,左右、规范人们的行为。“咪谷”是哈尼寨子里较有威望的人,主持寨子里重要的祭祀活动,处理家庭邻里纠纷、村组利益协调、婚丧嫁娶等繁杂细小的事,是群众心中的精神指导者。红河县有13个乡镇91个村委会824个自然村602名“咪谷”,“咪谷”覆盖率达到73%,哈尼族寨子基本覆盖。哈尼族传统的待客之礼,比较主动、周到,例如男客人来到家里,先拿水烟筒给客人吸,或者倒一碗酒给客人暖身。禁忌习俗也比较繁多,涉及生产生活多个领域,生产方面:立秋日禁止舂米磨面;生活方面:禁止跨越火塘;吃饭时不能将碗、杯倒扣;交往方面:不用手指着天地骂人。 民俗文化是维系哈尼族群众凝聚力和归宿感的有效载体。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为了维系正常的秩序,需要一系列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哈尼族形成独特的民俗,维系着一个民族所有人的关系,随时随地,本民族的成员都会有一种特有的默契,通过约定俗成的规范,维系人们的友好关系,保持互相协调的状态发展进步。 民俗文化是推动哈尼族群众文化创新和观念转变的有效载体。传统民俗文化具有调节作用,校正人们的行为方式,塑造良好的社交形象,促进社会稳定。在哈尼族群众中,具有正面影响力的传统道德观念,人们将其转化为乡规民约,使传统优秀道德成为村民自觉的行为规范,把传统道德约束与村民自律、村组织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红河县大羊街乡哈尼族奕车人通过自发组织,成立哈尼奕车文化协会,制定章程,明确会员义务、职责、移风易俗等涉及奕车人生活方面的规范,同时也推动人们转变观念,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