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讀睡虎地秦簡札記一則

http://www.newdu.com 2018-11-02 武汉大学简帛网 方勇 参加讨论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15貳有如下内容:
    “除日,臣妾亡,不得。有病,不死。利市責勶□□□除地,(飲)樂(藥)。攻(擊),不可以執。”
    此簡釋文引自《秦簡牘合集(壹)》,其中的“”字在《秦簡牘合集(壹)》放大版的圖版中作形。[1]1990年出版的睡虎地秦墓竹簡精裝本中此字的圖版十分模糊,我們在編輯《秦簡牘文字編》時依據的就是这个模糊圖版,故遵從了整理者意見,將其釋為“”。[2]《秦簡牘合集釋文注釋修訂本(貳)》撰著者也將其釋為“”,但在注釋中認爲:“此字圖版欠清晰,或如孔家坡漢簡日書簡14一樣,為´癉'字。”[3]2017年安徽大學碩士研究生孟良先生的《新編<睡虎地秦簡牘>文字編》中也是將此字釋為“”。[4]現在來看,釋為“”是有問題的。我們認為所謂“”字應是“癉”,即《秦簡牘合集釋文注釋修訂本(貳)》撰著者在注釋中認爲或是“癉”字的意見正確。
    我們首先從辭例來看,和其內容相當的有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甲種14簡、《日書》乙種15簡壹中“癉疾”;[5]還有孔家坡漢簡《日書》第14簡“癉病”。[6]由此推斷,睡虎地秦簡的“病”應為“癉病”。
    其次來看字形,因秦簡牘中的“童”常作諸形。[7]在形去掉“疒”旁的剩餘筆劃中,其左上角殘留存了一個形,和上舉的“童”形上部的筆劃明顯不合。而反觀上提天水放馬灘秦簡“癉”字的(《日書》甲種14簡) 、(《日書》乙種15簡壹)形,以及孔家坡漢簡的(《日書》14簡)形,可以明顯看出形為“癉”字所从“單”旁的(周家台秦簡《病房及其他》第313簡)[8]形左上角單個口形筆劃的殘存,且下部有一個明顯的橫劃,整個字形輪廓與“癉”字無異,故此字應為“癉”,而非是“”。
    最後我們說一下“癉”所表示的意思。上舉關沮周家台秦簡“醫方”簡313:“·以正月取桃橐(蠹)矢(屎)少半升,置淳(醇)酒中,溫,㱃(飲)之,令不單病。”
    其中“桃橐(蠹)矢(屎)”,整理者:《本草綱目》卷41:“桃蠹蟲……糞主治辟瘟疫,令不相染,為末,水服,方寸匕。”而“單”,整理者讀為“憚”,認為此方與《本草綱目》避瘟疫說合。陳偉(2003):似當讀為“癉”,是一種熱病。[9]
    按,整理者所引《本草》的“瘟疫”之說,是具有溫熱病性質的急性傳染病,發病急驟,患者臨床表現相同,其病情危重,並可引起大流行。余雲岫先生曾解釋說:
    “疫”在古代文獻中稱作瘟疫。“瘟”和“疫”同義,均指傳染病。瘟疫是指傳染病中以熱症為主要症狀的一類瘟疫。以寒證為主要症狀者則稱為寒疫。 [10]
    上提陳偉師所說的“單”通假爲“癉”,指一種熱病。我們認為這也是屬於瘟疫範疇,故此說可從。另,上引孔家坡漢簡14簡曰:“有癉病者,死。”整理者認為是熱病。[11]其也是指瘟疫。睡虎地秦簡的“癉病”也應如此理解。此外,老官山漢簡《諸病》篇中記載“單(癉、疸)病”的28支醫簡中涉及臟腑辯治的醫簡就有16支,涉及到病因的討論的有21支簡,記載的“單(癉、疸)”病名稱有“腎單(癉、疸)”“心癉”“小腸癉”“腸癉”“胃單”“骨癉”“髓癉”“胭癉”“膏癉”“氣單”等。尤其是這其中339簡的“氣單”,其內容為“目黃、身黃、弱黃,得之失氣”,有學者認為是和上舉周家台秦簡的“不單病”相類。[12]但是從症狀來看,老官山漢簡的“氣單”類似後來所說的“黃疸”病之症狀,和周家臺秦簡的內容有異。
    因為“癉病”這種瘟疫在古時常見且流行性強,所以在睡虎地秦簡、天水放馬灘秦簡及孔家坡漢簡等《日書》中均出現,同時這也可證明三者《日書》的文本傳抄關係十分密切。
    
    附記:小文蒙何有祖先生指正,在此表示誠摯謝意!
    
    注釋:
    [1]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壹)》,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放大圖版第1151頁,釋文第361頁。
    [2]方勇編著:《秦簡牘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2頁。
    [3]陳偉主編,彭浩、劉樂賢等撰著:《秦簡牘合集釋文注釋修訂本(貳)》,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年,釋文第338頁,注釋第340頁。
    [4]盧  良:《新編<睡虎地秦簡牘>文字編》,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第144頁。
    [5]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甘肃省简牍博物馆编;陈伟主编:《秦簡牘合集(肆)》,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甲種圖版第251頁,乙種放大圖版第391頁,釋文第8、38頁。
    [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文物出版社,2006年,釋文第129頁;圖版第66頁。
    [7]同注[2],第71頁。
    [8]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荊州博物館編;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叁)》,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放大圖版第266頁,釋文第55頁。
    [9]同注[7],注釋第56頁。
    [10]余雲岫:《古代疾病名候疏義》,學苑出版社,2012年,第355-356頁。
    [11]同注[5],注釋第130頁
    [12]梁繁榮、王毅主編:《揭秘敝昔遺書與漆人-老官山漢墓醫學文物文獻初識》,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第207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18年11月2日08:0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