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明代禁海与开海之争(2)

http://www.newdu.com 2018-11-1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涂丹 参加讨论

    禁海与开海反复变动
    万历末年,走私和海盗活动猖獗,加之荷兰人占据台湾,月港贸易迅速衰落,东南海疆陷入紧张局面,明廷下令关闭月港贸易,再次厉行海禁。至此,隆庆以降的开海政策被打破。明末,海洋政策陷入禁海与开海的反复变动中,仅天启、崇祯年间,就经历了开海、天启四年(1624)禁海、天启五年再次开海、崇祯元年(1628)再次禁海、崇祯六年复开的四次变动。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基于海防安全和经济压力的考虑,明廷频繁调整海洋政策,在开、禁之间不断变更,朝野士人亦各持己见。以巡抚南居益为首的福建地方官员认为,为了闽海安全考虑,切不可答应荷兰人的通商要求,军事防御和沿海戒严才是抵挡荷兰人的有效方式。沈鈇则认为,禁海致使普通百姓无以为生,而豪右奸民仍能违禁出海,“不如俟彭湖岛设兵镇后,红夷息肩,暂复旧例,听洋商明给文引,往贩东西二洋”。
    崇祯元年,因海盗劫掠闽、浙、粤沿海,官方一时难以控制,福建巡按御史赵胤昌请“禁洋舡下海”,得到巡抚朱一冯的支持。他们认为,月港洋税虽可供闽省兵饷,但海寇猖獗导致海上合法贸易被破坏,官方所控制的海洋之利锐减,不足为募兵之费,唯有禁海以弭盗源。赵胤昌等人的禁海主张遭到朝廷官员及闽籍士绅的反对。梁廷栋、熊明遇、傅元初等纷纷上疏,“请开漳、泉二府洋禁,以苏民困而足国用”。何乔远更是专撰《开洋海议》和《请开海禁疏》,详论禁海与开海问题,认为海洋是闽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开海贸易不仅可以互通有无,还可以达到弭盗、安民、裕国等目的。这一主张得到杨宗王、蔡献臣等大批闽籍士绅的赞同和支持。
    明末,开放海外贸易已是时势所趋,关闭海洋不但不能阻止民间下海通番的浪潮,而且阻断了官方财路,这是明廷所不愿看到的。但是,因明朝海防日渐废弛,面对海上势力威胁时往往力有不逮,只能选择禁海这种被动保守的临时防御之举。
    禁海导致海洋文明中衰
    明代海洋政策何以在禁海与开海之间反复变更?究其原因,与海洋社会权力更迭密不可分。明初,面对紧张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朱元璋采取封锁海疆、禁民出海的海防政策。至永乐时期,这一临时性政策被奉为祖宗之法而令后世遵循,祖制不可违的思想导致了海禁政策的延续和固化。至嘉靖时期,频繁海患使时人认识到祖制应因时而变,但大部分保守派固守海禁思想,未能看清形势变化,从而导致禁海与开海之争。隆庆年间,在沿海绅民不断努力和呼吁下,月港得以开放,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验到开放海洋的好处。但是,由于明廷脆弱的海防机制,以及海洋意识的长期缺乏,一旦海疆面临威胁,保守派官僚便会将原因归结于开海。然而,这种禁海只是临时的防御之举,因明廷中央与地方在开海中体尝了诸多好处,开洋贸易已是时势所趋。
    自明初朱元璋下令禁止官民出海以来,海禁一直是明代海洋政策的主要基调,而官方在经略海疆上的保守与退却,以及对民间海洋力量的压制,致使宋元时期曾经蓬勃发展的海洋文明出现中衰。然而,有明一代,开海呼声从未停止,并在隆庆初年得以实现,民间海洋力量在艰难曲折中顽强发展,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着官方固有的保守海洋观念,中华民族的海洋基因在海禁政策的包围和挤压下得以保存延续。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香料流动与中外文化交融研究”(17CZS04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