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降,广西瑶人的分布范围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明中期,瑶人主要聚集在桂东地区。清前期,桂西瑶人明显增多,桂东瑶人却日益减少。及至清末,瑶人几乎分布于广西各地的偏远山区。我们有必要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探究瑶人分布的时代变迁。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广西瑶人与僮人、汉人等族群历经多次融合与分化,相互之间盘根错节。正如清人吴震方所言:“其类分合无定,故随代异名。”民国年间,刘介、庞新民、吴彦文、徐松石、唐兆民等学者已开始关注瑶人分布情况,认为瑶人分布现状主要是族群迁移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根据史志材料分析了历代瑶人的分布概况,但并未探讨影响瑶人分布变化的因素,《瑶族简史》则将其归因为历代统治者的镇压、征伐、驱赶等。国外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不过,这些研究都没有以具体地区为例专门分析瑶人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以前受绘图技术的限制,学界对明代以来瑶人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研究一直比较简略。 自2003年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发布后,关于少数民族历史分布的研究逐渐便利。具体到明清时期的瑶人分布情况,就可以在使用明清实录、嘉庆《大清一统志》、广西地方志、古地图、正史、文集等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出具有时空信息的“瑶人分布图”。而民国以来的“瑶人分布图”则可依据政府统计资料、档案、报刊杂志、方志、游记等文献,还原相关时点的分布情况。随后,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分布图,就可以探寻明代以来瑶人空间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了。 不同时期的广西瑶人的分布差异非常大,各自具有鲜明的特征。从万历《殿粤要纂》(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所载瑶村与民村的分布比例来看,当时广西省瑶人约有159万。但绝大多数瑶人分布于流官地区(桂东),而土官地区(桂西)极少。清承明制,当清廷持续在桂西地区推进改土归流时,桂西瑶人迅速增多,当地的土民经历了一个异化的过程,他们被官府区分为服从统治的编民与化外的瑶、僮、蛮等群体。随后清中期,桂西瑶人继续增多,而桂东瑶人在官府同化政策的影响下却不断减少。自嘉庆末年起,广西各地瑶人都开始全面减少,及至光绪年间,他们陆续聚集于北部的偏远山区。进入民国时期后,全省瑶人仅剩2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民国政府还在持续推广教育同化政策,各地瑶人都在持续减少。从明代万历时期至民国时期,桂西瑶人的逐渐增多及桂南瑶人的集体消失,两地诸多人群陆续更换了他们的身份。 20世纪50年代初期,瑶人数量从20万迅速增至47万。瑶人数量增多的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民国时期的统计资料不准确,或将其归因于瑶族自身的人口增长或集体迁移,不如说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新民族政策的影响。此时,在诸多优惠政策的吸引下,人们的民族观念发生了变化,有些群众开始主动选择瑶族身份,如桂西南的太平府地区再次集体出现了大量的瑶族群众,桂西北的瑶族人数也增多了一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