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 叶伟奇 我国使用白银的历史悠久,可远溯至先秦。但长期以来,白银用途仅限于皇帝赏赐或官府库存贮藏,并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直至明代中叶,白银才走完货币化的历程,成为真正的货币。我国货币制度也逐渐从单一铜钱本位货币体系过渡到银钱并用的平行本位货币体系,白银和铜钱同时流通,大宗交易用白银,日常使用铜钱。在这货币体系变革的过渡时期,明末清初出现了一种对白银明码标值的铜钱,可以当作银子花,钱币界称为“权银钱”或“折银钱”,很是奇特。 权银钱最早出现在明朝中后期。存世“万历通宝”铜钱(图1)中,就发现有背穿右“厘”字(图2)和背穿左右分列“二”“厘”(图3)字样小钱,孙仲汇、胡薇《古钱币图解》认为背厘字“表示值银一厘”,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对白银作价的铜钱。此后“天启通宝”中有背“一钱一分”“一钱二分”“一分”汉字钱,以及崇祯钱有背“一分”“八分”字样者,都是权银钱。 南明时期大量铸行权银钱。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皇帝位,建立南明永历政权,铸有“永历通宝”钱,其中有背“二厘”“五厘”“壹分”字样的折银钱,“五厘”“壹分”指“折银五厘”“折银一分”,铸造使用时间前后长达10多年,铸量较大,版别众多。当时割据云南、贵州的张献忠义子孙可望部也铸造有“兴朝通宝”背“五厘”“壹分”折银钱,流通于西南地区,对推动云南各地“废贝行钱”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代顺治年间铸有“顺治通宝”背“一厘”权银钱,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流通。据《清史稿》记载,顺治十年“廷议疏通钱法,以八年增重一钱二分五厘为定式,幕汉文‘一厘’二字,右宝泉铸一字曰‘户’,宝源曰‘工’,各省并铸开局地名一字”。据统计,当时全国共有17个钱局铸造“顺治通宝”背“一厘”权银钱,如户、工、陕、临、原等,其中以“同”一厘钱最为少见。 此后康熙年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政权,也铸造了不少权银钱。如吴三桂铸造有“利用通宝”(图4)、“昭武通宝”权银钱。利用权银钱种类最多,有背“厘”“二厘”“五厘”及“一分”四种。背“厘”者,有穿左、穿右(图5)两种,穿左厘较少,还见穿左右各列“厘”字者;背“一分”钱又分为简体一分、繁体壹分,又有穿上下一分(图6)、穿左右一分等区别,版别众多。昭武权银钱仅见背篆书横一分者,目前所见篆书直一分昭武钱皆伪作。吴三桂孙吴世蟠也铸有“洪化通宝”背厘、户一厘权银钱。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铸有“裕民通宝”钱(图7),背文有“一分”“一钱”(图8)、“浙一钱”三种,也是对白银作价的权银钱。 为何在明末清初会兴起权银钱,面值完全以白银作为记值单位,并发展出一整套兑换体系呢?考察历史,发现这种变化也是事出有因的。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对货币的需求量激增,贸易特别是海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来自美洲的白银通过西班牙、荷兰等大帆船贸易源源不断地从菲律宾等地流入我国。据著名货币史学家彭信威教授《中国货币史》一书考证:“自隆庆五年马尼拉开港以来,到明末70—80年间,经由菲律宾而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可能在6000万比索(PESO,西班牙货币单位)以上,约合4000多万库平两”。由于巨额白银的流入,明代中期以后,中国正式确立了以白银为主导地位的货币体系,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我国进入了所谓的“白银时代”。白银的广泛使用,推动了明中期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也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 但在17世纪中期(1620—1660),欧洲市场爆发了贸易危机,以西班牙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遭到沉重打击。欧洲来华贸易量急剧萎缩,输入中国的白银也大大减少了。白银流入骤然减少,出现“银荒”,银贵(铜)钱贱,引发了货币危机,以铜钱计价的物价恶性通货膨胀,造成明政府经济崩溃,并导致了明王朝的灭亡。为缓解银荒、稳定银钱比价,明末清初出现了权银钱,对白银作价,希望铜钱能够代替白银参与市场流通,以弥补市面流通白银不足的问题。 权银钱是我国古代圆形方孔铜钱的特殊品种,虽然它出现使用的时间不长,但它见证了17世纪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历史,在我国货币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值得收藏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