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掘了海西漢昏侯墓。2015年7月,在劉賀墓主槨室中發現5200多枚簡牘、110枚簽牌。[1]最新一期《文物》上,公佈了一枚簽牌的圖片和一些遣策辭例。[2]現在,我們想就這些內容進行探討,以就教于方家。 簽牌:第百一十。白丸畫帛一匹。銀五□。絳繡笥盛。 “丸”,讀爲“紈”。《急就篇》卷二“縹綟緑紈皁紫硟”,顏師古注:“紈,即素之輕細者。”[3]“白丸”之“丸”指質料,不指顏色。 “畫帛”,在此應爲一種絲織品,亦見於傳世文獻。《尚書·顧命》:“東序西嚮,敷重豐席,畫純,雕玉仍几。”孔安國傳:“彩色爲畫。”孔穎達疏:“《考工記》云:‘畫繢之事,雜五色。’是彩色爲畫,蓋以五彩色畫帛以爲緣。”[4] “絳繡”,亦見於山東日照海曲漢墓出土遣策M130—03正:“絳繡被白緣。”劉紹剛、鄭同修兩位先生指出:“絳,《說文·糸部》:‘絳,大赤也。’繡,《說文·糸部》:‘繡,五采備也。’段注云:‘《考工記》:畫繪之事集五采,五采備謂之繡。’又云:‘今人以針縷所紩者謂之繡,與畫爲二事。’絳繡即爲在絳色的織物上繪彩畫。”[5] “笥”,指裝衣服的竹簍。《漢書·貢禹傳》“故時齊三服官輸物不過十笥”,顏師古注“笥,盛衣竹器”。[6] “紫丸上衣五”。《說文》糸部:“紫,帛青赤色。”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7] “絹丸上衣四”。《說文》糸部:“絹,繒如麥䅌。”[8]《說文解字注》糸部:“絹,繒如麥䅌色。”[9]如果“絹”字不誤,在此應指顏色,指“麥䅌色”。 “黃丸合袍一領”。《說文》黃部:“黃,地之色也。”[10]“合”,當讀爲“袷”。《漢書·匈奴傳上》“服繡袷綺衣、長襦、錦袍各一”,顏師古注:“袷者,衣無絮也,繡袷綺衣,以繡爲表,以綺爲裏也。”[11]“袍”,指長衣。《急就篇》卷二:“袍襦表裏曲領帬。”顏師古注:“長衣曰袍,下至足跗。”[12] “二幅細地宜子孫被”。二幅,疑指布帛的寬度。《漢書·食貨志下》:“布帛廣二尺二寸爲幅,長四丈爲匹。”[13]蔡邕《女戒》:“帛必薄細,采必輕淺。”[14]《三國志·魏志·東夷傳》:“今以絳地交龍錦五匹﹑絳地縐粟罽十張﹑蒨絳五十匹﹑紺青五十匹,答汝所獻貢直。”[15]“細地”,指細緻的底子。“宜子孫”,吉語,此處應指被子上繡有“宜子孫”的字樣。1995年10月,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漢代精絕國遺址)的一座夫婦合葬墓(95MNIM8,相當於東漢末到魏晉時期)中,“男尸……衣襟、衣下擺用絳地‘安樂繡’、‘宜子孫’錦縫製”。[16]可茲參照。 “筒布複絝一兩”。“筒布”,傳世文獻中有“筒中細布”。《晉書·王戎傳》:“南郡太守劉肇賂戎筒中細布五十端,爲司隸所糾,以知而未納,故得不坐,然議者尤之。”[17]《世說新語·雅量》:“王戎爲侍中,南郡太守劉肇遺筒中箋布五端,戎雖不受,厚報其書。”[18]《文選·左思〈蜀都賦〉》:“黄潤比筒,籯金所过。”劉逵注:“黄潤,謂筒中細布也。”[19]“複”,見於《急就篇》:“襜褕袷複褶袴褌。”顔師古注:“衣裳施裏曰袷,禇之以綿曰複。”[20]“絝”,即“袴”。《漢書·司馬相如傳上》“絝白虎”,顏師古注:“絝,古袴字也。”[21]《急就篇》卷二:“襜褕袷複褶袴褌。”顏師古注:“袴,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小者謂之。”[22]“兩”,《詩·齊風·南山》:“葛屨五兩,冠緌雙止。”孔穎達疏:“屨必兩隻相配,故以一兩爲一物。”[23] “細練中襌一”。“練”,《說文》糸部:“練,湅繒也。”[24]《急就篇》卷二:“綈絡縑練素帛蟬”。顏師古注:“練者,煮縑而熟之也。”[25]“襌”,整理者誤釋爲“禪”。“中襌”,亦見於傳世文獻。《漢書·江充傳》:“充衣紗縠襌衣,曲裾後垂交輸,冠襌纚步搖冠,飛翮之纓。”顏師古注:“襌衣,制若今之朝服中襌也。”[26] “烝栗上衣一領”。“烝栗”,當指某種絲織品。 “銅刀一”。“銅刀”,指銅質刀。 “長安木小盤卅七”。“長安”,不知是否指的是“長安”城,還是吉語。“木小盤”,指木質小型盤。 關於海昏侯墓出土遣策的內容,雖然目前公佈的並不多,但是,“絳繡”、“宜子孫”、“地”、“筒布”等語詞,或見於同時代的出土文獻,或見於時代較晚的傳世文獻,或見於出土實物。由此可見,這批材料對於西漢名物研究非常重要。 [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昌市西漢海昏侯墓》,《考古》2016年第7期。 [2]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簡牘》,《文物》2018年第11期。 [3]史游撰:《急就篇》,岳麓書社1989年,第119—120頁。 [4]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第239頁。 [5]劉紹剛、鄭同修:《日照海曲漢墓出土遣策概述》,《出土文獻研究》第十二輯,中西書局2013年,第207—208頁。 [6]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第3070—3071頁。 [7]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1963年,第274、170頁。 [8]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1963年,第273頁。 [9]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49頁。 [10]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1963年,第291頁。 [11]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4年,第3758頁。 [12]史游撰:《急就篇》,岳麓書社1989年,第142頁。 [13]班固,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第1149頁。 [14]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第878頁。 [15]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華書局1959年,第857頁。 [16]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95 MN1號墓地M8發掘簡報》,《文物》2000年第1期。 [17]房玄齡等撰:《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第1232—1233頁。 [18]劉義慶著,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余淑宜、周士琦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第415頁。 [19]萧统编,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中華書局1987年,第96頁。 [20]史游:《急就篇》,岳麓書社1989年,第144頁。 [21]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4年,第2563、2565頁。 [22]史游撰:《急就篇》,岳麓書社1989年,第143—144頁。 [23]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第352頁。 [24]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1963年,第273頁。 [25]史游撰:《急就篇》,岳麓書社1989年,第122—123頁。 [26]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4年,第2176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8年12月4日08:4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