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名人 > 国际 >

赫胥黎

http://www.newdu.com 2018-12-19 新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人物简介
    阿道司·赫胥黎生于英国萨里郡的戈德尔明,毕业于牛津大学,是著名作家。赫胥黎出身名门,17岁就完成了第一部小说,后来真正投入文学创作,作品涉猎小说、散文、游记、剧本等,代表作有《美丽新世界》《岛》《针锋相对》等。同时,赫胥黎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对超心理学和哲学和神秘主义感兴趣,被认为是现代思想的领导者。
    人物生平
    赫胥黎
    他17岁完成了他第一部小说(未出版),并在20岁之后开始严肃的写作。他最初出版的小说都为社会讽刺小说,以《克罗姆·耶娄》(1921年)为始。
    布卢姆斯伯里派
    在一战期间,赫胥黎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莫雷尔夫人的加辛顿庄园里。在此他见到了包括伯特兰·罗素和克里夫·贝尔在内的几位布卢姆斯伯里派成员。在《克罗姆·耶娄》中,他描绘了在加辛顿的生活。
    1919年,他同在加辛顿遇到的比利时女子玛丽娅·妮斯结婚,育有一子。20年代,一家人在意大利生活了一段时间,赫胥黎也借此拜访了自己的朋友大卫·赫伯特·劳伦斯。
    在1930年劳伦斯去世后,他编辑了劳伦斯的信件。在这段时间,他的创作包括了反映科技发展灭绝人性的一面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美丽新世界》,以及和平主义的作品(如《加沙盲人》)。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描绘了一个建立在大规模生产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则上运行的社会。他深受马蒂亚斯·亚历山大的影响,将他写入了《加沙盲人》中。
    赫胥黎在这一阶段开始创作和编辑有关和平主义的非小说作品,包括《目的和手段》、《和平主义百科全书》、以及《和平主义与哲学》,并且还是和平承诺联盟的活跃成员。
    在美国
    1937年,赫胥黎和妻子玛丽娅、儿子马修和朋友杰拉尔德·赫德一起搬到了好莱坞居住。他主要在美国加州南部生活,直至去世,但也在新墨西哥州的陶斯生活了一段时间,并写出了《目的和手段》一书(1937年出版)。这部作品表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都希望能够生活在一个“自由、和平、公正、爱如弟兄”的世界里,但在如何实现上却无法达成一致。
    赫德向赫胥黎介绍了基于不害原则上的吠檀多、冥想和素食主义。1938年赫胥黎与吉杜·克里希那穆提结为好友。
     赫胥黎的名言
    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定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
    社会和自然的区别就在于,社会是有一定道德目标的。
    在病态社会中,精神病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人类心智最深的恶,是盲信而不求证
    人生的伟大目的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赫胥黎
    《美丽新世界》让赫胥黎名留青史,与《1984》、《我们》共同誉为“反乌托邦三部曲”,是20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具有浓厚的哲学思辨和政治意义,在国内外的文学思想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作主要刻画了一个距今600年的未来世界,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接受着各种安于现状的制约和教育,所有的一切都被标准统一化,人的欲望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完全满足,享受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不必担心生老病死带来的痛苦,然而在机械文明的社会中却无所谓家庭、个性、情绪、自由和道德,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存在真实的情感,人性在机器的碾磨下灰飞烟灭。
    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
     赫胥黎的婚姻生活
    1919年,他与在加辛顿遇到的比利时女子玛丽娅·妮斯结婚,育有一子马修·赫胥黎。马修后来成为知名的作家、人类学家和流行病学家。1955年妮斯死于乳癌。
    1956年他与作家劳拉·阿切拉结婚。1960年赫胥黎被诊断患有喉癌。在随后的几年里,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赫胥黎写出了乌托邦小说《岛》。
     人物评价
    赫胥黎
    《美丽的新世界》以美国梦的实践为基础,矛头主要指向所谓的科学主义,描绘了科学主义的乌托邦。具体地说,《美丽的新世界》预测了600年后的世界。书中描写美国汽车大亨亨利·福特代替了上帝,因为福特发明了生产汽车的流水线,使生产飞速发展,这种生产方法终于统治了整个世界,公元也因此变成了“福元”。
    在这个“新世界”里,社会安定就是一切,影响安定的思想、艺术、宗教、家庭、情绪及各种差异荡然无存。“野人”的形象就是今天人类的化身,他的处境和悲剧结局令人不寒而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