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观点 >

通古今之变 周万事之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座谈会纪实

http://www.newdu.com 2019-01-1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newdu 参加讨论

    新年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京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致信祝贺。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于1月11日下午组织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前主楼600会议室,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座谈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分党委书记郭家宏主持会议。现将学者们在座谈会上的讲话辑录如下。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杨共乐教授
    1月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致信祝贺。贺信再次强调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历史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历史中蕴含着普遍真理,但这些真理只有通过研究历史才能揭示,才能服务大众,真正起到彰往察来的作用。
    历史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强大的前进动力。
    历史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了强起来的崭新时代。新时代呼唤史学工作者在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方面多出成就,呼唤史学工作者在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上多作贡献。新时代对史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历史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国即将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央,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速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业已成为时代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反映着时代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史学家理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显身手,周万事之理,通古今之变,以中国的经验惠泽世界,以中国的理论服务人类。
    历史是客观世界以往的发展过程,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记录。历史的主体是人。从严格意义上说,历史科学实际上就是一门实践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把历史研究的作用提升到新的高度。这一认识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大成就,对我国乃至世界学术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肩负着为社会育人的重任。我们有责任在继承我国优良历史学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书写历史学人才培养的新篇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肩负着为时代立言的使命。前辈学者在为民族立言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10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撰写出版的系列论著在回应西方挑战、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号召大家“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如何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是我们学院下一个阶段必须认真研究的大问题。应该说,生活于新时代的历史工作者是幸运的。我们感恩于这个时代,我们感恩于这个时代为我们创造的各种条件。我们只有勤奋工作,只争朝夕,才能不负社会的重托。历史工作者任重道远。
    史学工作者的自豪感、使命感与责任感
    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原副校长 郑师渠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再次强调了历史及历史研究的极端重要性,高度评价了史学工作者的积极贡献,令人深感与有荣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不同场合都曾反复强调要重视学习中国历史。我以为,要理解其贺信的深意,还需结合此前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曾说道:“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又强调说:“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这里有双层含义:其一,中国人的自信与定力,说到底,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其二,历史的“认知”当与“运用”相统一。理解了这一点,读其贺信,意义愈见显豁。总书记关于历史“认知”与“运用”相统一的重要见解,在信中得到了充分展开。
    研究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乃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史学研究愈是深入发展,此种历史的“运用”就愈加有力。惟其如此,他在信中对中国历史科学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切,希望史学工作者能不断推出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要言之,通过学习总书记的贺信,除了深感振奋外,作为史学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变得更加明确了。
    没有突破就没有穿透力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刘家和资深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令人振奋。下面我就总书记的贺信谈一点个人体会。
    首先,“历史是一面镜子”,这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历史思维很重要的特点。《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首诗的目的是提醒周朝要注意殷失败的原因。《尚书·多士》记载了周公对殷遗民发表的讲话:“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读了这封贺信,我们更应该积极思考“以史为鉴”如何才能实现。
    其次,“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总书记在这里用了“中国”和“人类”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研究中国史是离不开研究人类史的,当然人类史也不能离开中国去写。
    再次,“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如何把既有认识提高到这个层面?历史学工作者在这方面责任重大。“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整合的目的是什么?“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只有努力提高研究水平,才能有更高的创新能力。在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之后,要“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融合发展”不是简单拼凑,而是在整合、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之后最终追求的目标。历史学科是一个综合学科,只有坚持多学科研究,它才能成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贺信中提出的要求很高,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再做努力。在做到融合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贺信最后一段提出要“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思想穿透力绝不能通过简单相加而得到,没有突破就没有穿透力。而要“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这同样是一个很艰苦的工作。我们在研究中决不能简单守住一个断代,守住一个专门史。我们要有专家,但更要有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