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学理论、视角对海洋社会的人群行为及文化进行研究的学科,对于人类深入了解海洋社会环境和文化独特性,并建立与海洋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海洋研究成为世界各国学界关注的焦点,我国的海洋人类学研究也迎来了新机遇。 书写新时代海洋民族志 海洋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带一路”倡议则为跨地区的海洋人类学研究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张先清说,历史上,我国海洋族群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开展了大规模的海洋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知识。以明代福建人张燮所撰《东西洋考》为代表的诸多海洋典籍,记载了先民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也对当时的人们了解海洋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重新认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社会文化状况,成为海洋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张先清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国家,其社会发展都与海洋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希望更积极地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动交流,就有必要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增进双方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与认同,从而书写新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民族志。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刘莉告诉记者,早期的人类学家关注海洋和渔业社会,更多是被遥远异邦的“奇风异俗”所吸引,对海洋民俗事项的搜集是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海洋社会的变迁,相对封闭的渔业社会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人类学家也开始深入研究渔业社会的经济、宗教、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海洋人类学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小规模的实地观察,而是面向流动人群、贸易、海洋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更为复杂的问题。 海洋人类学前景广阔 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书明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促进海洋人类学为一般人类学理论与思想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建构中国特色海洋人类学学术话语体系。 建设“一带一路”对于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海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张先清看来,海洋人类学的研究首先要具备国际视野,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向;其次要扎根本土,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人类学学科;此外,还要将海洋人类学研究与国家当下的海洋战略紧密结合,加强该学科的应用性转向。 刘莉表示,研究海洋人类学还需关注一些独特的问题。海洋相较于陆地更为复杂,跨学科的交流有助于拓宽学者的研究视野。学者要通过理性的思辨,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命题。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者应充分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方法,促进海洋人类学发展。 加强对话交流 促进包容共生 未来,海洋人类学将在服务现实方面得到更大扩展。王书明认为,海洋人类学研究可以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促进各国包容发展、和谐共生,有助于国际社会逐步达成合作共识,进一步深化海上合作。 海域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旅游业、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海洋政策,无一不与当地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刘莉表示,海洋人类学家的优势正在于能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另外,在跨地域跨国家的合作中,海洋人类学家的参与也有助于相关合作的顺利展开。 张先清表示,作为一个应用型的分支学科,发展我国的海洋人类学,不仅可以积累大量基于深度田野调查的海洋民族志资料,增进人们对于海洋社会文化类型的理解,推进我国的海洋社会科学发展,而且可以为海洋生物与文化多样性保护、海洋管理与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灾害救治、海洋遗产保育等海洋热点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与实际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海洋人类学研究对于传承和发展我国海洋文明、构建中国的海洋话语体系有着深远的意义。 记者 段丹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