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丰臣秀吉是否具有海权意识及其海权意识的特点,进而深入探究丰臣秀吉海权意识的后世影响,有助于准确地把握日本国家的发展历程,对前瞻日本国家的未来走向,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万历朝鲜战争的失败,成为后世日本人思考海权问题的明鉴 中国学者惯常做定性分析,指出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侵略战争不得双方民心支持,是非正义的,而日本学者大多是带着莫名的自豪感和对侵朝战争因丰臣秀吉去世而终止的遗憾来撰文著书,最具代表性的当首推宽文五年(1665)大关定祐的《朝鲜征伐记》和日军参谋本部1924年编纂的《日本战史朝鲜役》。这两部文献详细记述了战争中双方水军军力、备战交战情况等,因而也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当时海战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也有日本学者从具体的战术、战力视角,来反省丰臣秀吉侵朝战争失败的原因,特别是一些海军将官认为,万历朝鲜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水军对陆军的配合不利导致的。例如,曾任日本海军中将的小笠原长生认为是“海军的胜败决定了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的大局”。 但无论怎样,丰臣秀吉发动万历朝鲜战争的失败均成了日本后世思考海权问题、重视海军建设、探讨海陆有机结合的重要借鉴。因此,可以肯定丰臣秀吉是具有海权意识的。而且其海权意识的特点反映了那个时代日本海权意识的总体特征。 二、丰臣秀吉的海权意识特点 通过解析丰臣秀吉颁布禁止海贼令治理倭寇、筹备两度侵朝战争等一系列对外侵略扩张行为,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其中反映出来的丰臣秀吉的海权意识。概言之,对丰臣秀吉的海权意识,可以总结出如下四个大的特点。 第一,从海权的最基本含义即属于纯粹军事学领域的“制海权”视角来看,丰臣秀吉认为巨型舰船才是海上控制和远征行动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虽然科技进步早已今非昔比,但现代乃至后现代的海权思想仍不否认巨型舰船在海上控制和远征行动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海权概念涵盖海洋权力和海洋权利两个部分,以制海权为核心内容的军事海权与以维护海上贸易秩序、资源等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海权,是与之对应的两种最主要表现形式。 第三,丰臣秀吉以西方殖民主义者为对手谋划日本疆土,用现代的术语讲,丰臣秀吉已经拥有一定程度的全球化海权意识。丰臣秀吉时代就已经着手的以西方殖民者为对手的海洋策略,对日本后世在海权竞争中的胜出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颁布海贼令整治海盗,体现了丰臣秀吉有意着手重构海洋秩序的意愿。 三、丰臣秀吉的日本版图构想,成为后世日本人构建海洋国家的一贯指针 回顾自丰臣秀吉以来的日本社会发展史,追求海权一直是日本百余年来的重要战略目标。从丰臣秀吉布武天下,到近年来的海洋战略及新近的印太战略,丰臣秀吉的海权意识一直是日本海洋扩张行为或明或暗的指针。 且不必说江户后期的经济学家、兵学家佐藤信渊,亦不必说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在其国会施政方针演说中推举的“培育了成为明治维新原动力的志士们的吉田松阴”,就连幕末思想家横井小楠,也可谓是丰臣秀吉未遂宏愿的继承者。横井小楠1860年在阐述建设国家整体构想的《国是三论》中提到的“富国强兵”,成为明治初期的三大口号之一。其中的“强兵论”,主要探讨的都是如何建设强大的海军,而且这种探讨显然是基于对万历朝鲜战争失败的反省之上的。 不仅幕末很多推动维新的思想家以完成丰臣秀吉的宏愿为己任,明治、昭和天皇本人对丰臣秀吉也是崇敬有加,明治与昭和均通过对丰臣秀吉的形象重塑和意义提升来逐步升级所谓的“外征”行动,实施对亚洲的侵略。20世纪上半叶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亦说明昭和天皇延续了明治天皇的意志,虽然至今“田中奏折”的真伪争辩依旧,但丰臣秀吉的日本版图构想亦成为明治与昭和的疆土欲望蓝图,则是不争的事实。时至今日,自恃亚洲“老大”的日本不甘失去昔日地位,正以“绝不缺席”的姿态重新布局海洋扩张。由此观之,丰臣秀吉的日本版图构想就如同一种文化基因,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日本构建海洋国家的取向。 四、结语 丰臣秀吉出身寒微,却凭借军功位极人臣,终于在天正十八年(1590)统一日本,攀升至权力的顶点。他不甘于日本的现有领土,妄图以小博大,通过穷兵黩武扩张疆土,问鼎世界。结果万历朝鲜战争的失败成为后世日本人思考海权问题的明鉴;丰臣秀吉蓄谋已久的大日本版图构想,则成为后世日本人构建海洋国家的一贯指针。 我们从历史连续性的角度来考察日本社会的发展历程发现,丰臣秀吉的海权意识、日本国家版图构想以及实现方略,似乎已经沉淀为一种思想潜流或文化基因,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海洋国家的建构决策和实践。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日本国民性研究”(GJ08_2017_SCX_2977)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原题为《试析丰臣秀吉的海权意识及其影响》,《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崔蕊满/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