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五十二病方·白㾷方》臆札一則 方 勇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有如下內容: 一,白=㾷=(白㾷:白㾷)者,白毋(無)奏(腠),取丹沙與鱣魚血,若以雞血,皆可。雞涅居二【□】者(煮)之,□ 130/130以蚤(爪)挈(契)虒(㾷)令赤,以傅之。二日, ![]() 馬王堆帛書中治療“白㾷方”共有三個,是一組復方。上引文爲第三个方子,有“丹沙、鱣魚血、雞血、雞涅居”等藥物。 我們主要討論一下這個方子中的“雞涅居”,其中“涅”字原被釋為“湮”,其形作 ![]() ![]() ![]() ![]() ![]() ![]() ![]() 因帛書文“若以雞血”和“雞涅居”之間有“皆可”一語,故“雞涅居”隔著“皆可”來說明“雞血”,似乎語義不太連貫;且“雞涅居”下面接的詞語是數詞“二”,很明顯這是在說明“雞涅居”的數量,所以基於以上考慮,“雞涅居”應是指單獨的一樣藥物或者東西,我們認爲它可能是指黑色雞距。 “涅”,義指黑色。如《廣雅·釋器》:“涅,黑也。”《淮南子·說山》:“流言雪汙,譬猶以涅拭素也。”高誘注 :“涅 ,黑也。”又“居”字,我們認爲其應讀為“距”,“居”字上古音為見母魚部,“距”字上古音爲群母魚部,二者韻部相同,聲母發音部位亦同,故二者讀音關係密切。又王輝先生編著的《古文字通假字典》載“距”“鋸”可通,並曰: 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勢備》:“夫陷齒戴角,前蚤後鋸,喜而合,怒則 ![]() 按,“鋸”从“居”得聲,故“居”讀為“距”應無問題。正如上引張震澤先生意見,“距”字本義即《說文》所說“雞距”,《段注》:“鳥距如人與獸之叉。”通俗來講,它就是雞、雉的腿後面突出像腳趾的部分。《漢書·五行志》:“不鳴不將無距。”顏注云:“距,雞附足骨,鬥時所用刺之。”《六書故·人九》:“距,雞爪也。鬥則用距。”可知雞距是雞的重要打鬥武器。 帛書中的“雞涅居(距)”即是指黑色的雞距。這裡的“雞”可能是指家雞,中國古人馴化家雞的歷史悠久。據學者研究,當下主流觀點認為家雞的祖先是紅原雞,鑒於紅原雞在我國境內分佈情況,我國家雞有可能是在長江流域或者更南的地方首先馴化的。【4】雖然我們現代人沒有見到過秦漢時期家雞爪子的顏色,但從現代家雞爪子的黑色、黃色、淺白色等顏色可以推測,古代家雞爪子的顏色應该是有黑色的。那麼為什麼古人選用黑色的雞距來輔助治病,還是因為治療“白癜風”的需要。我們現在知道,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後天性限局性或泛發性皮膚色素脫失病,由於皮膚的黑素細胞功能消失而引起,據《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醫卷》載:“清代《醫宗金鑒》稱為白駁風,指出其病因是風邪使氣血失和。清代《醫林改錯》中有此病因血瘀皮裡的說法。現多認為白癜風乃是情志內傷、肝氣鬱結、復受風邪、夾濕蘊積皮內,致使氣血失和或氣滯血瘀,不能滋養皮膚而成。白癜風初起常于無意中發現,或在精神刺激後發生,部分患者伴發斑禿或神經性皮炎。皮損初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色素脫失斑,邊界相當清楚,周圍皮色較暗,表面光滑,無萎縮或脫屑。……白癜風內治宜祛風利濕,理氣活血,用豨薟丸、消風散合逍遙丸加減。”【5】可見,“黑色”雞距似乎正好暗合“黑素細胞”之顏色,且與 “白㾷”(白癜風)之“白”顏色相對。 帛書文“雞涅居(距)二”下文有的字字迹殘泐不全,但是通過上下文的聯想,可以看出,帛書文選用丹沙和鱣魚血(或者選用丹沙和雞血)與两個黑色雞距一併煮熟,文中的“蚤”如指人之手爪是可以的(但如果是指上文煮熟的雞距,似乎亦可行。如此的話,帛書文前後內容正可呼應)。文中用“蚤(爪)”劃刻“白㾷”表面,直至令其顏色發紅,然後再將丹沙等藥物敷在患處。二日之後沖洗乾淨患處,再用新布仔細擦拭,然後繼續敷藥,如此反復三十日后停止。本方意思如按此解釋似乎較為通順。 又,關於“白㾷”的命名問題,我們另有小文專門討論,在此不做說明。因個人目力有限,還不能舉出典籍中用“雞距”治療白癜風的實例,故行文以臆測之,以求教於諸位同好及方家! 注釋: 【1】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中華書局,2014年,冊貳圖版第74頁;冊伍釋文第239頁。下引此書注釋不另出注。此外,黑白圖版見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肆]》,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0頁。 【2】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445、442頁。 【3】王輝編著:《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年,第75頁。 【4】鄧惠、袁靖等:《中國古代家雞的再探討》,《考古》2013年第6期。 【5】傅世垣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醫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第11頁。 点击下载附件: 1990方勇:讀《五十二病方·白?方》臆札一則.docx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