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家谱称为玉牒,最早见于《唐会要》卷65“宗正寺”条:“太和二年六月,修玉牒官屯田郎中李衢等奏:窃以圣唐玉牒,与史册并驱,立号建名,期于不朽。伏乞付宰臣商量,于玉牒之上,特创嘉名,以光帝籍。敕旨:宜以皇唐玉牒为名。”玉牒历来备受重视,由专门机构负责编修和管理,唐宋时期的宗正寺、元代的大宗正府、明清时期的宗人府等都是纂修皇家族谱的重要机构。可惜的是,清代以前各王朝的玉牒未能流传下来。唯有清代玉牒系统完整地保存至今,是我国最大的皇家族谱,不仅内容翔实,装帧也相当华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划分宗族内封爵等级 清代统治者为划分宗族内封爵等级,维护宗室、觉罗之间的团结,定期分配俸米、俸银及其他利益和权利,建立了玉牒制度。顺治十二年(1655),顺治帝下旨“玉牒以十年纂修一次,按黄册、红册所记,汇载于牒,统以帝系,序以长幼。存者朱书,殁者墨书”。这是清代以国家政令形式对皇室玉牒纂修的第一次明文规定。“存者朱书,殁者墨书”,是将上次纂修玉牒之后死亡者改用墨笔书写,活着的或者是新出生的一律用红笔书写。新出生者并不是简单地添写在末尾,而是依据纂修规则,按照辈分及其支系远近添加在相应位置上。 顺治十八年,清朝统治者正式开始纂修玉牒。从顺治十八年到1921年,共纂修玉牒28次。1935年,宗室熙洽上书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请求续修爱新觉罗家族宗谱。1936年8月,溥仪下了一道“圣旨”,要求续修宗谱,所需费用由“恩赐款”项中支出,不足部分由族人捐助。关内京津方面修谱由载涛、载润负责,把各府家谱正本送到东北。修谱处将光绪三十二年(1906)保存的《玉牒》改称《爱新觉罗宗谱》。这次修谱实际上是清代历次玉牒的总汇。 清代玉牒的纂修和审核是一项繁琐而隆重的工程。每到玉牒纂修年份,由宗人府题请皇帝设立玉牒馆,再由皇帝钦派大臣组织人力纂修。纂修的具体方法是,由宗人府纂修官根据每年的登记造册,对皇族人口材料进行整理,按支系、辈分逐一排列,草拟出初稿。初稿完成后,由宗人府收藏管理,再由满汉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内阁学士组成正副总裁官,进行审稿和认真修改,材料信息要做到无一遗漏。然后,由各部抽调的文书官员进行抄录,再由宗人府府丞对抄好的玉牒进行校对。至此,玉牒修纂完成。 分为满文本和汉文本 从文字上看,清代玉牒可分为满文本和汉文本。清初,清廷对于汉官不敢轻信,重要文书都用满文书写。顺治、康熙两朝,玉牒仅有满文本。雍正元年(1723)后,增设汉主事二人,于进士内遴选,引见后补授职官。此后,玉牒基本上都以满汉文书写,二者的格式和内容完全一致。 从内容上看,清代玉牒可分为帝系玉牒、宗室玉牒和觉罗玉牒。清朝将皇族依照血缘分为两类:以清太祖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为本支,称为宗室,腰间系以黄带子为标志;以塔克世的叔伯兄弟为旁支,称为觉罗,腰间系以红带子为标志。宗室和觉罗的人口材料以黄册和红册加以区分。根据血统,帝系玉牒应属于宗室玉牒的范畴,但清朝统治者为凸显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将帝系单独编纂成册,汇编成帝系玉牒。帝系玉牒只收录皇帝本人及皇子,玉牒中凡出现皇帝名字,必须避讳,用小块黄绫盖住,以表示敬重。多数情况下,只写皇帝年号和庙号,而不直接书写皇帝名字。 从编修方法上看,清代玉牒可分为竖格玉牒和横格玉牒。竖格玉牒表示辈分,每页16行竖格,按辈分顺序依次记载宗室、觉罗子孙的情况,包括名字、职衔、封号、生卒年月日时、生母姓氏、妻妾姓氏及岳父职衔等。横格玉牒表示支系,每页13行横格,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分递降,记载内容比较简略,只包括名字、职衔和封号。皇族女子不载入横格玉牒,只能载入按辈分编修的竖格玉牒。 清初,顺治帝将玉牒缮写三部,分别藏于皇史宬、宗人府和礼部。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为缮写两部玉牒,分别藏于皇史宬和盛京故宫。玉牒由北京送至盛京,表示皇帝对祖先的尊重和敬仰。乾隆八年至光绪三十四年,玉牒恭送盛京尊藏共15次。北京皇史宬的玉牒现存放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2600册;盛京故宫的玉牒现由辽宁省档案馆收藏,共1060册。2002年,清代玉牒被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具有独特史料价值 清代各类玉牒均为黄绫或红绫封面,是我国档案中的珍品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既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也具有独特而珍贵的史料价值,可以反映清朝皇权更替、皇族爵位继承、宫廷内部斗争等。 首先,玉牒为研究清代皇室人口史提供了详细缜密的系统信息。皇室谱牒对人口基本情况的记载相当全面,为研究皇族的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年龄等问题提供了精确依据。比如,根据玉牒记录,清朝历代皇帝共育有103个皇子、82个皇女,从生卒时间上看,皇子的平均寿命为32岁,皇女的平均寿命为26岁,皇族女子的死亡率较男子要高,平均寿命较男子为短。通过研究皇室谱牒,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皇族人口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 其次,玉牒为研究清代宫廷史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每次皇位继承都意味着一次政治变动,而每十年编纂一次的玉牒恰好记录了这些斗争以及宗室内部关系的调整。另外,玉牒也可以反映清代皇族人口的婚姻状况。清代玉牒是宗室家庭生活的现实反映,为研究皇嗣问题、宗室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宫廷制度提供了可靠史料。 最后,玉牒为研究清代宗法制度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史料参考。宗法制度由来已久,成为清代帝王维护统治、笼络人心的首选。宗法制度明晰了觉罗与宗室、宗室与皇帝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突出了帝王的本支地位,成为皇帝控制皇族最有力的工具。清代玉牒正是对皇族这个特权家族生活的反映,是对封建宗法制度的典型记录。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