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古代近东处置战败者的惯用手段

http://www.newdu.com 2019-03-11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袁指挥 参加讨论

    在古代近东历史上,小规模冲突一直不断,大规模战争也屡见不鲜。从公元前3千纪起,在频繁的冲突和战争中,逐渐形成了对敌方阵亡者和俘虏予以处置的惯例和传统,包括掩埋阵亡者、奴役俘虏、强制移民等。
    俘虏成为奴隶重要来源
    在苏美尔城邦时代(约前2900—前2340年),两河流域出现城邦争霸局面。基什、乌鲁克、乌尔等城邦先后建立霸权,拉伽什与温马爆发旷日持久的边界战争。从文献资料来看,当时已产生一些对待敌方阵亡者的惯例。在描述拉伽什与温马战争的鹫碑(前25世纪)上,描绘了战胜者对敌方阵亡者的埋葬场景。在拉伽什王乌尔南什(约前2494—前2465年)、埃阿那图姆(约前2454—前2425年)、恩美台那(约前2403—前2375年)的铭文中,都提到用土掩埋敌方阵亡者之事。
    阿卡德时代(约前2340—前2198年),在对敌方阵亡者的处理上,基本上延续了苏美尔城邦时代的掩埋做法。阿卡德王里姆什(约前2284—前2276年)的铭文记载,阿卡德军队占领埃兰地区的城市后,在城里为敌方阵亡者垒砌了坟冢。阿卡德王那拉姆辛(约前2260—前2224年)的铭文提及掩埋敌方阵亡者,但是也出现了不人道的做法,把敌方阵亡者尸体扔进幼发拉底河,以此威慑叛乱者。阿卡德时代,两河流域进入王国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之城邦时代有所增加。因此,战胜者逐渐把战俘变成奴隶,强迫他们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阿卡德王里姆什打败拉伽什、乌尔以后,俘虏了近5500名战俘,那拉姆辛在镇压叛乱后,也俘获大量俘虏。里姆什的其他铭文也提到把男女奴隶献给众神之王恩利尔,这些奴隶可能来源于战争。
    乌尔第三王朝(约前2113—前2004年)基本上继承了阿卡德时代的传统。国王舒辛(约前2037—前2027年)的铭文提到,他在镇压叛乱后,把敌方阵亡者埋葬起来,并把俘虏变成奴隶。舒辛的铭文还提到,反叛者的眼睛被刺瞎,男丁和女丁分别被安置在恩利尔的果园中、神的纺织作坊中劳作,一些俘虏则在银矿里劳动。国王舒尔吉(约前2094—前2047年)则在温马省建造了劳役营,利用战俘从事劳作。
    战争双方交换或赎回俘虏
    公元前2千纪上半期,西亚地区形成列国争霸的局面。各国为了生存或扩大势力,结成若干军事同盟。一份文献描述说:“没有一个国王是靠自己而最强大的。十个或十五个王追随着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同样数目的王追随着拉尔萨的利姆辛,同样数目的王跟随着埃什嫩那的伊巴尔皮埃尔,同样数目的王跟随着卡特那的阿穆特皮埃尔,但有二十个王跟随着延哈德的雅瑞林。”公元前16世纪,小亚细亚崛起的赫梯加入西亚争霸行列,在北叙利亚发动了一系列战争。
    对于敌方的阵亡者,赫梯仍然采取掩埋的做法,“在他们的尸骸上垒起坟冢”,“他杀死了里姆辛,在他尸首上垒起坟冢”。当然,也允许死者家属把尸体带走埋葬。对于敌方的丁口,赫梯延续了阿卡德时代以来将其变成奴隶的传统。但是,也出现了把一个城市的所有男丁处死这种极端做法。此外,赫梯还采取了对被征服地区部分丁口强制移民的新政策。一些文献记载了战胜国把一个族群强行迁徙到另外一个地方,让这些新移民与当地丁口杂居在一起。
    由于战争频繁,兵员的补充越来越困难,交换或赎回战俘因而成为最为经济的做法。战争结束后,交战双方有时进行谈判,商讨交换战俘事宜。《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了家庭、神庙和国家有解救被俘者的义务,“如果一个兵丁……在为国王出征中被俘了,一个商人赎回了他,并把他送到他生活的城市,倘若该兵丁有足够的钱赎身,那么他应该把自己赎回;倘若该兵丁没有赎身的钱,那么,他应该由他的城市的神庙赎回;如果他的城市的神庙没有赎身的钱,那么,宫廷应该赎回他”。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法律已经确认用钱财赎回被俘兵丁的举措。另外一个变化是小亚细亚地区出现了善待敌方丁口的例证。库萨拉国王阿尼塔(约前1750年)的铭文记载了库萨拉攻占尼萨城后善待该城丁口的情形,“他俘虏了尼萨的国王,但是没有伤害尼萨的市民。他宛如其父母一样善待他们”。当然,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役使敌方的劳动力资源。
    普遍采取强制移民措施
    从公元前2千纪后半期起,近东进入大国时代,先后出现埃及、米坦尼、巴比伦、赫梯、亚述等大国,有的学者称之为“大国政治时代”。在这个时代,先有埃及对叙利亚、巴勒斯坦的大规模战争,后有赫梯、亚述的大规模扩张战争。
    对于敌方战俘的处理,各大国主要延续了西亚地区的传统做法,把战俘变成奴隶。埃及在对外扩张中,往往把这些被俘者赏赐给部下或捐赠给神庙做奴隶。亚述国王阿达德尼拉里一世(约前1307—前1275年)对哈尼加尔巴特王国作战,战后该国的“子民做劳役”,米该国国王的家属也被绑着押往阿淑尔城。也有个别极端的处置之法,亚述王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约前1244—前1208年)对苏巴尔图的作战中,“把活着的丁口以及俘虏的敌方兵丁悉数烧死”。
    发端于公元前2千纪上半期的强制移民,在这一时代成为各国对待战败者的普遍措施。埃及在对外扩张战争中,进行了大规模强制移民,有的移民被安置在要塞或乡村中,有的则被国王赏赐给部下或捐赠给神庙当奴隶。赫梯则把俘虏押运到首都哈图萨,有的充当王室地产的劳动者,有的成为军队的奴仆,有的则被进献给神庙。与埃及和赫梯相比,亚述强制移民规模更大。亚述国王沙尔马那沙尔一世(约前1274—前1245年)在对乌拉尔图的战争中,从被征服族群中选择壮丁编入劳役。在对哈尼加尔巴特王国的作战中,亚述把14400名战俘的眼睛刺瞎,迁徙到其他地方。根据移民的年龄、性别、技能,亚述人把他们安置在建筑工程、农业、手工作坊中劳作,配给一定量的口粮、羊毛和油。显然,这些移民成了亚述国家的奴隶。
    虐杀战俘与强制移民占据主导
    公元前1千纪,古代近东进入铁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幅员辽阔的帝国(例如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建立起来。战争随之变得更加残酷,与此相适应,出现了残酷虐杀与大规模移民相结合的新措施。
    新亚述(前972—前612年)延续了中亚述时代(前15世纪—前10世纪左右)残酷对待战俘的传统,阿淑尔那西帕尔二世(约前883—前859年)在围攻胡拉亚城的战争中,烧死了3000名战俘,“没有留下一个丁口当人质”,而且“烧死了青春期的男女孩子”,剥下了该城统治者的人皮,并贴在墙上;在围攻台拉的战争中,新亚述不但烧死了战俘和孩子,而且残酷折磨战俘。
    在中亚述大规模移民的基础上,新亚述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前744—前727年)把强制移民变成了国策。从亚述国王阿淑尔丹二世(前934—前912年)到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灭亡,共记载了157例强制移民事例。其中,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到阿淑尔拔尼拔二世(前668—前627年)统治期间,强制移民就多达124例,占79%。在强制移民的记载中,有43例记录了移民数量,合计120多万人。在其他地方记载的9例强制移民事例中,合计至少10多万人。公元前598年、前587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05—562年)两度亲征犹太王国。公元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把犹太上层约2万多人强行迁徙到巴比伦城周围地区,史称“巴比伦之囚”。
    由上可见,在如何对待战俘问题上,古代近东形成了两个传统:一个是善待阵亡者、奴役被征服者的较为温和的做法,这种做法起源于公元前3千纪的巴比伦尼亚;另一个是虐杀俘虏、大规模强制移民,这种做法肇始于公元前2千纪上半期,在新亚述时代发展到顶峰。其中,第二个传统占据主导地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阿马尔那楔形文字泥板整理研究”(14BSS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