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学注重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演变,提供了观察和研究历史的新视角和新思路。环境史学研究的兴起极大地推进了史学的发展。在受访学者看来,未来的环境史学研究要增强学理探讨和体系建构,寻求多学科合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提供历史思想文化资源。 拓宽史学研究领域 环境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着重研究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利华告诉记者,环境史学的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认识自然界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二是考察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生产和物质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历史影响;三是整理人类关于自然界的思想知识、价值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意识等。在他看来,环境史学不再局限于探研历史上的人类社会关系,而是把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关系作为主题,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由此,“自然”进入历史,成为重要角色,这极大地拓宽了历史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认识视角。 辽宁大学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主任滕海键告诉记者,环境史学研究有助于认清环境史在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环境史学是21世纪极具发展潜力的史学研究方向,也深刻影响了历史学的其他领域。环境史学与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军事史等相结合,衍生出了环境政治史、环境社会史、环境思想史、军事环境史等众多分支领域。 谈及环境史学研究的价值,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表示,第一,环境史学拓展了传统史学的研究视野、研究内容及研究范畴,促进了历史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在研究命题上,环境史学更贴近社会现实需求,更能体现历史学经世致用的特点。在研究范式、研究路径上,环境史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及活力,成为历史学科在自我补充、自我深化过程中无可取代的重要分支学科。第二,以史为鉴,探讨历史上环境变迁的过程、规律和影响,有助于端正人类的自然观,优化人类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的方式,服务于现实生态环境的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第三,促进中国学术研究国际化。中国环境史学研究从全球视野出发,对于国际社会共同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尚需深入 当前,我国的环境史学研究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但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有较大开拓空间。王利华提出,中国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社会文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拥有独特的经验和传统,相关文献记录也十分丰富。因此,中国学者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史学研究条件。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我国环境史学的研究队伍尚未成熟,相关的知识供给尚不能完全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 在王利华看来,当前我国环境史学发展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理探讨和体系建构这两个方面。截至目前,我国环境史学领域虽有大量论著出版,但理论成果相对较少。我国环境史学学者虽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史学体系,但以历史地理学、农林生物史学等领域的先导研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国环境史学,在问题意识、研究进路上还没有摆脱这些先导研究的窠臼,也未能在视域、论题和资料等方面确定自己的“生态位”。因此,中国目前的环境史学与历史地理学、农林生物史学等学科存在明显的“生态位重叠”。 滕海键认为,中国的环境史学研究眼下最突出的问题是史料比较单薄。虽然中国的历史典籍资料非常丰富,但环境史资料却相对分散,难以搜集、查找和整理,这限制了环境史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此外,中国学者在环境史学研究领域鲜有理论创新,尤其是缺乏研究范式和思维及叙述等方面的创新。周琼认为,环境史学的主题及内容亟须拓展,既要从整体视角展开研究,还要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真正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及方法。 突出跨学科性 王利华认为,环境史学成长于学科之间的交错带,环境史学学者必须勇敢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术边界。然而长期以来,隶属于文科的历史学远离自然科学,环境史学的研究者大多出身于历史学专业,普遍缺乏自然科学素养,这是中国环境史学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因此,环境史学学者需要不断学习补充自然科学知识,主动寻求多学科合作,组织多学科联合研究。 周琼表示,环境史学应更强调跨学科性,不仅要多角度、全方位审视人类与自然关系,还要多维度地探究自然界生物及非生物发展变迁的历史。推动中国环境史学的发展,第一,应继续深入探讨中国环境史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加强对环境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第二,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学术攻关,推出一批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通史性或断代性环境史学著作。第三,既要对已开始但还处于起步阶段的领域,如海洋环境史、疾病环境史等进行深入探讨,又要开拓水域环境史、大气环境变迁史等新的研究领域。第四,应将中国环境史与世界环境史相结合,对具体问题进行系统性探讨和比较研究。 记者 张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