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国史 > 随笔 >

故宫兽像负载的文化与历史

http://www.newdu.com 2019-03-18 光明日报 周乾 参加讨论

    故宫古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就是形态各异的瑞兽、异兽像,它们一方面负载了我国悠久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见证了故宫内发生的历史。
    背负威严、礼仪与吉祥寓意的铜象
    在故宫御花园的北部、承光门内,有一对铜质跪象。跪象东、西各一,相向而跪。铜象高1.1米,长1.6米,宽0.8米,为明代铸造。铜象全身鎏金,有着大象的显要体型特征。其双目下视,长鼻收卷,极显虔诚;四足二前二后跪曲,似恭迎主人。
    铜象的装束,具有浓厚的驯化特征。《大清会典》曾对宝象有如下描述:“络首、钩膺、膺悬朱缨铜铃各三,白革为鞯,绘金龙彩云,周为花文。”其中,“络首”即头部被套住;“钩膺”即颔及胸上有革带;“膺”为胸部;“缨”即璎珞,原为古代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寓意为“无量光明”;铜铃是佛教的重要器物,可避邪、化煞、保平安;“鞯”为象背上的垫子。御花园跪象的装束,与上述记载相近。
    象为现存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亚洲象在我国大约有5000多年的历史,古人早就有关于大象的描述。三国时期吴国丹阳太守万震所著《南州异物志》,对大象的体型有如下描述:“象身倍数牛,而目不如豕。鼻长六七尺,大如臂;其所食物,皆以取之。”即象的体型比牛都大几倍,而眼睛比猪的眼睛还小,不管吃什么东西都要鼻子帮忙才能吃到嘴里。《清宫兽谱》又有记载:“象,产滇、粤、日南(今越南)及西域诸国。有苍、白二色,白色惟拂菻(今叙利亚)、大食(今阿拉伯国家)有之。肉兼十牛,目才若豕,四足如柱,无趾而有爪甲。长鼻下垂,能卷舒致用牙出两吻间,雄者长六七尺,蜕牙则自埋藏之。性久识,能浮水,又能别道之虚实,故导车用焉。说者谓其合于天象,盖瑶光(北斗七星之一)之精也”。
    自古以来,象因为气大力强,性情温和,安详端庄,具有“负重致远,行如丘徒”“形必端、履必深”等特点,所以经常被人们视为吉物。如《太平广记》记载:“上元中,华容县有象,入庄家中庭卧。其足下有搓,人为出之,象乃伏。令人骑入深山,以鼻扒土,得象牙数十以报之。”“安南有象,能默识人之是非曲直。其往来山中遇人相争有理者即过;负心者以鼻卷之,掷空中数丈,以牙接之,应时碎矣,莫敢竞者。”另外,大象在佛教中被尊为神兽。象的这些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品质,得到了封建王朝皇家的接纳。
    而且,紫禁城御花园的跪象,呈现出了集多种寓意于一体的情况。
    在故宫内,象自身令人望而生畏的体态巨力,首先作为战斗力的一种象征,备受青睐。
    从殷商到明清,有关象战的实例屡见史籍。《吕氏春秋·古乐篇》有:“商人服象,为虐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于江南。”马叙伦《吕氏春秋记》云:“商人以其先世驾牛马之具用之于象,故曰‘服象’。以象战,故曰‘为虐’。”这表明商人曾将大象用于战争。明代云南盛产大象,官军并置“驯象所”,这就为象战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军需保障。《明史·云南土司》中有关象战的记载每每可见,说明明代是我国象战的高峰期,大象充当战士,冲锋陷阵,保卫其主人及所统治的领域。象在战争中充当卫士的形象,亦被塑于紫禁城的御花园门内,加上其忠诚善良的品质,寓意护卫紫禁城的主人,即皇帝。
    大象造型除了彰显战力之外,还有强烈的礼仪指向。这一点在活体大象于故宫中扮演的角色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元朝在元旦日和白节送礼时,“皇帝的象队达五千头,全部披上用金银线绣成鸟兽图案的富丽堂皇的象衣一队一队摆队,每头象的背上,放着两个匣子,里面满满装着宫廷用的金属杯盘和其他器具。象队后面是骆驼队,同样载着各种各样必需的用具,当整个队伍排好之后,列队从皇帝陛下的面前经过,蔚为壮观。”这说明,元代已有使用大象于礼仪活动的情况。
    明代的紫禁城曾经饲养着一群大象,主要用于礼仪活动。据《明宫史》记载,明代的象房有两处,一在皇城东面,隶属御马监,“牙母象共九只,各居一房,缺则外象房补之”;另一处位于宣武门西城墙北,这里饲养的大象数量较多。根据明代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象初至京,传闻先于射所演习,故谓之演象所。而锦衣卫自有驯象所,专管象奴及象只。特命锦衣指挥一员提督之,凡大朝会役象甚多,及驾辇驮宝皆用之,若常朝则止用六只耳。”
    到了清朝,从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即设置驯象所东、西二司,以驯养“皇帝卤簿”(仪仗)使用的仪象。《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定,驯象所民尉二百零二名,每月仍皆给银九钱伍分伍厘”;“十四年又定,喂象民尉缺,即以民尉所生之子补充”“民尉”。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驯象所有“校尉二百零六名”。这些活的大象,在举行皇帝登基、皇帝大婚等重大仪式时会以“卤簿”形象出现在紫禁城内显要位置(一般在午门南)。
    而御花园内的跪象造型,其装束与记载中的皇帝“法驾卤簿”中的宝象相似,所以我们通过这一对跪象立于御花园北门内的设定,也能够理解其蕴含的“接驾”礼仪寓意。
    除了威严和礼仪的功用之外,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太平的象征,“象”与“祥”字谐音,故象被赋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如以象驮宝瓶(平),即寓意为“太平有象”。
    在古代传说中,五帝之一的舜据说是中国历史上驯服野象从事耕田犁地的第一人,他死后陵墓前曾出现大象刨土、彩雀衔泥等所谓的瑞兆,这应该是“太平有象”的最早传说源头。此后,人们运用谐音、象征等手法,把“太平有象”用图画、雕刻等形式表达出来,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御花园中的跪象,其发音“象”与“祥”谐音、“跪”与“贵”谐音、“负”与“富”谐音,因而御花园的跪象又可以解读为“富贵吉祥”。《管子·牧民》有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说文》中说:“吉,善也”;“祥,福也”。由此观之,御花园跪象的寓意吉祥,亦是封建王朝时代紫禁城中皇帝期盼国泰民安、江山稳固长久的心理反映。
    太和门前铜狮的功用与等级之说
    太和门前布置的一对铜狮,是故宫内体量最大的、同时也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的铜狮。铜狮非鎏金做法,且无款识,推测为明代铸造。太和门前铜狮的雕塑和铸造工艺极为精细,无论是铜狮的全身,还是铜座上的纹饰,都雕铸得非常精美,表面光洁无痕,应是采用古代失蜡法整体铸造而成。
    而且,与乾清门前的铜狮不同,太和门前铜狮的耳朵是竖起来的,似乎警惕闯入宫的不速之客。
    这对大型铜狮的头和身体是圆形,底座是方形,寓意“天圆地方”。每只铜狮子的高度,都达到2.4米,蹲坐在高0.6米的铜座之上,通高达3米。底座则是汉白玉须弥座。须弥座不仅体量庞大,而且在四个面上刻有行龙(上下枋位置),八达马(梵文,意为“莲花瓣”,位于上下枭),椀花绶带(束腰位置,寓意“江山万代,代代相传”),三幅云(圭角位置)等精美图案。
    这对铜狮有雌雄之分,并且具体功用不同,其中雄狮在东侧,头饰鬈鬃,颈悬响铃,两眼瞪视前方,其右足踏绣球,象征皇家权力和一统天下;雌狮在西侧,头略朝下,其左足抚幼狮,象征子嗣昌盛。
    这一对铜狮,头顶螺旋卷毛(疙瘩烫)。关于这种“疙瘩烫”是有严格登记规定的。作为舶来品的狮子,其全身应该是毛发柔顺的。但是,摆在官府门前的狮子造型,其毛发却被“烫成了卷发”。实际上,这种狮子造像头上的“疙瘩”,是要用数目的多寡,来具体显示其主人地位的高低。在整套礼仪中,以13为最高,即一品宫衙门前的石狮头上要刻13个疙瘩,称为“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每低一级,递减1个疙瘩;二品12个疙瘩,三品11个疙瘩,四品10个疙瘩,五、六品都是9个疙瘩,七品以下的官员府邸门前则不许摆放守门狮子了。不过这只是官员的序列设定,在紫禁城内,铜狮子身上的“疙瘩烫”数目是45个。这是因为,紫禁城要强调封建皇帝的“九五之尊”地位,铜狮的存在就在于护卫封建王权,那么它身上的疙瘩数量自然少不了。而九五之尊的9、5相乘,即为45,结果就是,太和门前铜狮身上的疙瘩数是45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