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中华书局联合举办的陈梦家先生纪念座谈会在北大静园举行。与会学者分别从陈梦家的学术贡献、著作的整理出版到对明清家具的收藏以及对戏曲的喜爱与鉴赏等多个方面缅怀这位具有开创性和巨大影响力的学者。 同时,为纪念陈梦家造访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75周年并庆祝“陈梦家著作集”出版,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夏含夷带来了芝大东方研究所所长签署的文件,特地将4月14日定为“陈梦家日”。 芝大东方研究所将4月14日定为“陈梦家日” 陈梦家著作的最新出版动态 据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介绍,在陈梦家先生诞辰108周年之际,《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定补本)》全三册、《中国铜器综述》及英文原稿(影印)出版。 “陈梦家1944-1947年间在美国以一人之力调查中国铜器后,留下了英文稿,共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铜器综述》,第二部分为图录。出版的过程非常坎坷:陈先生留下了英文打字稿和图片,原计划在美国出版,但因为种种原因搁置下来,留在美国的书稿不知所踪。陈先生带了副本回国准备出版,结果因划为‘右派’被搁置,图录部分一直到1962年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书名被更改为《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著者姓名也被隐去。此版本现在拍卖市场上价格很高。而《中国铜器综述》淹没72年后,直到现在才面世。” 《中国铜器综述》 《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定补本)》补充了两篇作者的自序和845件铜器图像,通过对原照片和拓片的扫描,额外增补了40张照片和器皿序号。《中国铜器综述》据英文稿本进行翻译,对原著中的讹误进行订正,并对相关的参考文献和资料进行了复核。 《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定补本)》 《中国铜器综述》英文稿是陈梦家打字稿的首次面世,其中还有陈先生的修改笔记。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夏含夷从一个母语为英语的学者角度表示,陈梦家的英语水平非常高。 除今年最新出版的这三部图书,《陈梦家诗文补编》正在编校过程中,《北欧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和《加拿大所藏中国铜器集录》两部书稿正在整理,《陈梦家编年诗集》正在进行编阅,预计明年出版。 陈梦家著作的整理工作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民负责。1979年,王世民在夏鼐的主导下开始着手整理陈梦家的学术著作,并在20年后终于陆续出版。王世民认为,陈梦家在研究甲骨文、铜器、汉代简牍以及其他方面都融会贯通,自成体系,取得了高水平的学术成就,其论著旁征博引,逻辑严密,往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由此及彼,逐步深入扩大研究范围,对涉及到的具体领域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学习。在研究方法上,陈梦家接受现代考古学理念,根据资料进行文史类型学分析,注重多方面的关联和对比,力求对相关资料进行彻底清理,因而为青铜器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世民 在《中国铜器综述》的译者序言中,作为译者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睿、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员曹菁菁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田天介绍了这本著作的基本情况:“《中国铜器综述》共分研究方法与材料、研究简史、重要出版物、考古发掘与发现、地域分布、术语、器形分类、类型学、文字学、铭文、作伪与铸造、文化背景、年代学、风格与纹饰、断代十五章。此前尚有两部性质相似的著作:容庚先生所著1941年出版的《商周彝器通考》上编和陈梦家《海外中国铜器图录》所附《中国铜器概述》。《商周彝器通考》的上编由原起、发见、类别、时代、铭文、花纹、铸法、价值、去锈、拓墨、仿造、辨伪、销毁、收藏和著录十五章组成,是对与青铜器相关的文献记述、著录、研究、发现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整理,是青铜器研究资料的汇集。其中的“类别”一项,突破历来青铜器按器名排序以钟鼎为尊的传统,第一次按照用途把青铜器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及杂器、乐器。《中国铜器概述》分时期、地域、国族、分类、形制、文饰、铭辞、文字、铸造和鉴定十章。开篇把青铜器分为五期,第一期商、商周之间、周初;第二期西周全期;第三期平王东迁至春秋之终;第四期春秋之终至秦之统一;第五期秦及两汉全期。在不同期别中述及青铜器在地域分布、国族迁移中的器群变化,并在类别、形制、文饰、铭辞、文字、铸造等方面来列举青铜器的变化和特点。在青铜器分类上采用《商周彝器通考》“类别”中的分类标准。《中国铜器综述》是对《中国铜器概述》的全面修订和扩充,在顺序上调整为先分析青铜器的时代特点后得出分期的结论,使行文更符合逻辑,分期也更为细化合理。” 《中国铜器综述》英文稿 芝加哥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潘思婷详细介绍了陈梦家这段时间在美国的学术活动:陈梦家于1944年12月至1947年9月在美国写作了《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和《中国铜器综述》,接触了一百余位相关人员以丰富和完善相关资料。1945年,陈梦家到达芝加哥大学,计划进行为期九个月的教学活动和个人研究。陈梦家的美国之行是太平洋两岸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费正清、梅贻琦、金岳霖等人的努力下,陈梦家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前往美国。在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陈梦家积极授课,并参与在职教授的讨论,进行中国艺术研究,翻译了一些中国青铜器的铭文并进行注释。在此期间,陈梦家结识了许多美国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他从不同学科视角看待自己的研究课题提供很大帮助。陈梦家与艺术史学家巴赫霍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者也影响了他从艺术风格的角度进行青铜器研究。 《中国铜器综述》英文稿,可见陈梦家的修改痕迹 除了广泛参观博物馆,陈梦家还结识了卢芹斋,后者成为他收集青铜器资料最得力的助手。卢芹斋为陈梦家提供了一批活跃在美国的艺术家和收藏家名单,并协助他拍摄了青铜器的照片和拓片,提供了数百张青铜器照片。陈梦家于1945年至1946年期间在美国进行了三次收集青铜器资料的旅行,回国前仍从芝加哥前往欧洲继续造访各大艺术博物馆和知名收藏家。在此之后,陈梦家前去夏威夷和洛杉矶,这一阶段收集的材料在其英文手稿中没有体现而在中文著作中进行了补充,体现了陈梦家著作的不断完善与丰富。 陈梦家的学术研究 与会学者对于陈梦家学术的很多方面都进行了讨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苏荣誉研究员以“陈梦家先生中国青铜器的技术观”为题发表了看法。首先,苏荣誉研究员介绍了陈梦家先生在中国青铜器研究领域的研究。他指出,《中国铜器概述》、《中国铜器的风格》(Style of Chinese Bronzes)、《殷代铜器》、《西周青铜器断代》、《寿县蔡侯墓铜器》等是陈梦家先生在青铜器研究方面比较重要的著作。接着,苏荣誉研究员讨论了陈梦家先生研究青铜器的重要参照。他认为,叶慈(Walter Percival Yetts)、高本汉(Bernhard J. Karlgren)、郭沫若、梅原末治、郭宝均、容庚、李济、唐 兰、罗越(Max Loehr)等学者都对陈梦家先生的青铜器研究有所启发。其中,郭沫若先生对于陈梦家先生的影响最大,影响了陈梦家先生研究的整体格局和追求。随后,苏荣誉研究员介绍了陈梦家先生的中国青铜技术知识溯源。一般来说,金石学家不在意青铜技术,而艺术史与考古学家关注青铜技术。陈梦家先生的青铜技术知识主要来自阅读,主要包括叶慈、近重澄真、道野鹤松、梅原末治、小松茂、郭宝均、王献唐等人的著作。 《西周青铜器断代》 苏荣誉研究员还论述了陈梦家先生的中国青铜器技术观。1954年,在《殷代铜器的合金成分及其铸造》一文中,陈梦家先生第一次提出《考工记·六齐》是非常理想化的工作,价值有限。此外,在这篇文章中,陈梦家先生讨论了小屯青铜遗址的铸造模范及其要求,以及失蜡法同模、器的关系。苏荣誉研究员认为,陈梦家先生对于青铜铸造的看法是准确和富有远见的。最后,苏荣誉研究员对陈梦家先生55岁盛年离世感到痛惜,表示若先生继续青铜器研究,中国青铜器研究必有更大突破,局面必早有改观。 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董珊看来,从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算起,迄今已有120年的历史。在甲骨学史上,1956年出版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恰处于继往开来的中坚点,有无可取代的地位。 “据陈梦家所统计,在甲骨文发现的前五十年间,已发现甲骨文逾九万片,著录发表的约三分之一,各类研究论著近千种。已有的甲骨学成果有待整理,之后的研究方向亟待指明,都需要学术史的总结。《综述》总结前人、当代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详细论及发现研究史、语言文字、分期断代、方国地理、政治宗教、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研究水平,又基本笼罩了之后甲骨学研究全部局面。至今仍是甲骨学入门与深入研究之必备书。” “《综述》出版之后,已有李学勤《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考古学报》1957年3期)和裘锡圭《评〈殷虚卜辞综述〉》(《文史》第三十五期,中华书局,1992年)两篇重要的书评,对《综述》的价值和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评价。在《综述》中,陈梦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里的简评不可能全面,先举出两点来谈。” “关于汉字类型的‘三书说’。《综述》指出象形、假借和形声是古汉字的三种基本类型。这种看法,是对唐兰的象形、象义、形声三书说的批评和发展。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肯定了陈梦家的看法,并发展为表意、假借和形声三书说。近年黄天树先生提出以有声字和无声字为汉字构造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二书说’(《论汉字结构之新框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期),也是继续发展了陈梦家的观点。所以,陈梦家三书说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关于甲骨分类断代研究的贡献。目前甲骨学界,都遵循李学勤在1957年《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提出的分类和断代分为两步的断代方法。但追溯学术史,断代方法经历了复杂的研究和实践过程。1932年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奠定了断代研究的基础,尤其是董作宾的‘贞人说’影响巨大。但是董作宾似乎认为同一时代的甲骨文应该有同类的书法、文法和事类等,因此将甲骨分类和断代混为一谈。陈梦家《综述》虽然没有十分明确地指出分类和断代是两个步骤,但他认为不同字体的卜辞可以属于同一时代,所以他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分类和断代分为两步来做。可以说,陈梦家是首先将字体分类的重要性置于贞人之上的学者,他所创用的宾组、师组、子组、午组、出组、何组、黄组等类组名称,至今仍多为学界所沿用,他的多数断代结论也基本是可靠的。从董作宾到陈梦家,再到李学勤,以至于近年的黄天树的《殷虚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是将考古类型学引入甲骨断代并取得主宰地位的过程。在此历程中,陈梦家首役获胜之功难以磨灭。” “最重要的,是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作为整理出土文献学术范式的重大意义。众所周知,近代中国各人文学科普遍引入了西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要求学者传播有系统的科学知识。没有经过系统整理的出土文献资料,无异于一斛散珠。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能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是将出土文献学与西方社会学著作范式相结合的代表作。陈梦家在治出土文献方面极为广博,他尚着有《西周铜器断代》、《汉简缀述》等体系完善,论述深入的通论性著作,大大提高了出土文献作为历史研究史料的价值。写作一部好的通论,需要作者有尽精微致广大的史才与气魄,比起细枝末节的发明创见不知困难多少倍。像陈梦家先生这样当时就罕见的通才学者,在学科分工愈加细密的今天,越发难得了。所以说,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尽管当时便存在一些问题,今天看有些知识又不免老化,但作为学术史上的著作范式,则是历久弥新,仍经得起新世纪的检验。” 陈梦家的音容笑貌 与会学者中,有机会见到陈梦家先生本人的并不多。北京燕山出版社原总编辑赵珩追忆了自己同陈梦家先生结识的经历。据他回忆,1957-1960年这三四年时间里,他同陈梦家先生频繁接触,每月至少见面两三次,多的时候甚至每周见面。他表示,自己的父亲同陈梦家先生是忘年交,自己的家也成为陈梦家先生心情最阴暗和压抑的时期难得的放松身心的去处。 在赵珩记忆中,陈先生有着广博、丰厚的文化修养和底蕴。陈梦家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末期成为诗坛的重要人物,不久后转向研究考古学。自此,中国诗坛上少了一位诗人,考古学界升起了一颗新星。赵珩总编辑刚认识陈梦家先生的时候才八九岁,但陈梦家先生十分尊重孩童的好奇心和兴趣,常指点幼年时期的赵珩总编辑画画,也带他看戏。陈梦家先生在戏剧方面兼容并蓄,不仅看京剧,也欣赏地方戏,写作了大量的戏曲评论文章,并曾经出资支持邯郸曲周的豫剧团。赵珩总编辑认为,陈梦家先生不仅在专业领域有很高的成就,也在戏曲、音乐、家具等方面有着广博的知识和兴趣,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值得后辈学习。 陈梦家先生亲属、陈梦家夫人赵萝蕤侄女赵晖也回忆了和陈梦家夫妇相处的往事。赵晖记忆中的姑父陈梦家为人温和儒雅,总是沉浸在学问中。陈梦家在古文字学、考古学、甲骨文、青铜器等领域均颇有建树,但在赵晖心目中,陈梦家的诗歌给她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姑父用感情写诗,纯然的感情流露,品读他的诗,一如他的人。” 陈梦家的治学精神 在会议的最后,李零教授感叹“余生也晚”,想见陈梦家先生其人而不得,只能通过阅读陈梦家先生的著作来缅怀其人。李零教授认为,陈梦家先生作为古文字研究的第三代学者,做出了十分杰出的学术贡献。陈梦家先生在治学方面具有博通的特点,从甲骨到汉简,所有古文字的门类几乎都有所涉及,并且在每一个方面都有非常有体系的研究。 陈梦家在清华大学 在李零教授看来,陈梦家先生由诗人到学者的转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他表示,诗人需要许多可贵的品质,比如真诚的热爱和兴趣,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在我国的老一代古文字学家中,郭沫若先生原本是文学家,王国维先生最先也对文学感兴趣。类似的,陈梦家先生也是从文学转向考古学。他作为诗人的想象力对于他的考古研究很有帮助,他的热爱也驱动着他不辞辛劳地进行研究,将考古视为生命、生活中的一部分。 李零教授还谈到如何认识陈梦家先生学术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他表示,后人给陈梦家先生的著作找错无伤大雅,可以促进学术不断进步。陈梦家先生从事学术研究时往往饱含热情,突然对某一个题目感兴趣时便说干就干,说学就学,集中地阅读相关材料,十分投入。但陈梦家先生并不是做事十步九回头的人,不会反复地检讨自己是否在论证中犯了错误。换句话说,陈梦家先生并不追求完美,在研究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李零教授表示,陈梦家先生的治学的精神,尤其是他像热爱诗歌一样热爱学术的精神值得后辈学习。李零先生感慨,陈梦家先生和王国维先生命运相似,二人都热爱文学,均在五十多岁时离世,让人不胜惋惜。最后,李零教授用一句话来概括陈梦家先生的治学特点:他是知道大道理是管着小道理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