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疆五大区域城市群的分布与特点 城市空间分布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城市在地理空间上的布局状况以及各个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城市的空间分布受自然环境、行政因素、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空间表现形式。城市的空间分布有着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的空间分布会随着社会生活、交通路线、自然条件、政治经济等因素的改变而有所变迁。从新疆城市分布形态来看,受自然地理条件、行政区划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以五大区域城市体系为基础,分别初步形成了北疆以迪化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以伊宁、塔城和阿尔泰为中心的三区城市群,以哈密、吐鲁番为中心的东疆城市群,以疏附(喀什)为中心的南疆西南部城市群和以阿克苏为中心的南疆东北部城市群,这五个形态各异的区域城市群共同组成了新疆城市体系。 (一)新疆五大区域城市群空间分布的特色 一是以迪化为中心的天山北路东部城市群,均沿天山山脉北部交通干线分布,其空间形态呈现为“”雁式,左右大致对称。这一城市群自清代乾隆时期开始初建,在清末民国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均位于迪化—塔城公路。迪化—奇台公路这两条重要的交通干道沿线,如果以省会迪化为中心,左翼包括五座城市,即昌吉、呼图壁、绥来、沙湾、乌苏,右翼也包括五座城市,即乾德(今米泉)、阜康、孚远、奇台、木垒(另外东疆城市巴里坤位于右翼的延长线上),左右两翼长度基本对称,左路终点城市乌苏和右路终点城市木垒距中心城市迪化都在250公里左右,这些沿交通线分布的各城市因交通便捷,城市间的距离小,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较为紧密。 二是新疆西北部以伊宁、塔城、承化寺为中心的城市群呈“伞”状分布。 伊塔地区在历史上即为一体,城市分布较为密集,形成了伊犁和塔城两个团状发展区域。尤其是伊犁地区城市众多,早在清代中期就是新疆唯一建立了区域城市体系的地区,以惠远为中心的伊犁九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分工。民国以后,霍城、伊宁、绥定等城市呈环状分布,形成了以伊宁为中心沿伊犁河谷地带分布;另外博乐、温泉和精河等县城则位于天山北坡城市带的延长线上,起到了居中连接的作用。塔城地区的城市在清末民国时期因对俄苏贸易的带动得到较快的发展,先后兴建了塔城、额敏、裕民、乌苏、和丰等多个城市。阿尔泰地区开发较晚,人口稀少,多数城市均在民国以后才得以设立,阿尔泰地区归新疆后相继新设7个县,各县以承化寺城为中心,沿西北山区分布,城市空间分布较为稀疏,人口和用地规模也都较小。 三是以哈密、吐鲁番为中心的东疆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L”型城市群,该城市群包括吐鲁番、鄯善、哈密、伊吾和巴里坤等城市,在清末民国时期,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一部分城市所属的行政区域划入迪化区,如吐鲁番最初被划入焉耆,后又被划入迪化,东疆城市只保留了哈密、伊吾和巴里坤,尽管行政区划有变化,但随着民国时期东疆公路的修建,这些城市被现代交通串联到一起,由于东疆城市从地理空间上看都属于吐鲁番盆地范围,故而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体系。 四是南疆以喀什、叶尔羌、和阗、阿克苏为中心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O”型分布南疆城市带。在新疆的五大区域城市体系中,南疆地区分为以阿克苏为中心的东南部城市体系和以喀什、叶尔羌、和阗为中心的西南部城市体系,各有其中心城市,但从城市分布来看,不管是东南部还是西南部的南疆城市,从古代起就形成了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分布的特点,此地理特征直到今天都未发生大的改变。清末以前,沿塔里木盆地分布的南疆城市之间通过驿路相连接,形成了环塔里木盆地的典型“C”型分布格局,清末建省以后,随着新设县城的增多,同时由于现代公路交通的建设,南疆城市空间分布形态从传统的“C”型向“O”型转变②。分别位于“C”型两端的库尔勒和若羌,在光绪初年通过驿路的建设和驿站的设立连接在一起。盛世才执政新疆时期,新疆省政府集资规划建设南疆公路,1942年公路正式开建,次年9月公路建成并通车,结束了之前库尔勒和若羌因为隔着大片沙漠而没有公路相连的历史,也使南疆沿塔里木盆地边缘,由公路交通串联起来的布局形态成为完整的“O”型,结束了南疆东部之间隔绝不通的状态,更有利于南疆东部各城市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