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路径 我们要整理和诠释人类历史上对国际政治的思考,就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思想的载体、哪些是重要的文本,以及“思想”的研究包括哪些资源。目前国际政治思想史的主流叙事方式,仍是较为传统的“列举人头”法,摘录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关于国际政治的文字,按照时间排序依次讲解。这当然不乏合理之处,然而其缺陷也相当明显。 首先,就国际政治的思想史而言,我们从中难以见到主体性和独立性。绝大多数著作,都是对哲学史和政治思想史名人录的照搬或者微调,其中很少有思想家以国家间政治作为自己关注的主要内容,学者们从他们的经典之作中寻找片段,却往往让人觉得,国际政治思想只是哲学和政治学的附属物。在哲学史和政治思想史中并不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却有可能专精于国际政治。例如,伊索克拉底和德摩斯提尼的演说辞就是国际政治思想的重要文本,但在研究者中却很少得到重视。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或许是确认经典作品以及建立国际政治的思想谱系,否则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思想史。 其次,就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史而言,这种“列举人头”的方法,只是“思想家的历史”,似乎他们构成了自古至今伟大的思想之链。按照国际政治学的传统叙事方式,这些彼此相距千百年的思想家还可以被组合成各种“学派”。除了克努成、基恩等少数学者之外,很少有人以历史本身为线索,将思想家置于他们所处时代的国际政治思想语境中予以考察。事实上,在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的思想史研究中,对此种路径已有不少反思,其中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其一,是对失败者或少数派的重视,即通过对历史上关键时刻的“重访”找寻“执拗的低音”。在权力政治等国际政治思想的“主旋律”之下,我们要探究何种声音曾被压制以及为何和如何被压制。例如,对一战之后的所谓“理想主义学派”的再研究就可以是一个很好的主题。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构建一个“复调”的思想史图景,而非让思想史研究成为对国际政治理论中主导观念的自我重复。其二,要重视文学、图像、音乐等资料。这些文化史、心态史的研究对象,在思想家的文字之外,构成了广义上的思想史文本,可以帮助我们重建起社会生活场景,使更为立体、丰富的国际政治思想史写作成为可能。 综上可见,国际政治思想史是一个重要却未被开垦的领域。在国际关系学科开启新的百年之时,我们能否在对数千年思想史的回首中凝视未来——不是为了证明当下的理论和现实,而是在国际政治中思考人类恒久的存在。怀特提出:“除了对人类命运的沉吟低回之外,并无国际理论。”我们更期待着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国际政治思想史对此进行阐释。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