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坚持保障健康与提升素质并重,扬民生兜底之长,补智力能力之短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坚持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根本途径,重点从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经费投入、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鼓励多种社会主体参与教育供给,健全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在民族地区率先推行十三年免费教育,大力发展离贫困群众最近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同时,加强技能培训和科技支撑,充分发挥高校、机关事业单位、培训机构、企业等的科技、信息、人才优势,通过集中培训、实地指导等方式,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开展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民族群众就业创业能力。 第二,提高医疗水平保障群众身心健康。加大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整合现有医疗保障、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资源,加强医疗卫生设施、服务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民族地区州、县级医院建设,加快民族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健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医疗保障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生率。同时,健全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疾病预防等体系建设,开展因病致贫系统性病因调查分析和有效诊治,做好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综合防治,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构筑民族群众身心健康屏障。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完善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为重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乡、村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和就业援助体系,健全重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等机制,加强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社会救助政策衔接,确保民族群众业有所就、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同时,重点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政策兜底力度,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低下的特殊人群实行长效救助,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的关爱服务体系,广泛动员公益慈善机构、爱心人士等参与帮扶,让弱势群体生活有保障有希望。 (五)坚持依法治理与维护团结并重,扬民族文化之长,补现代文明之短 第一,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共进。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利用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双语教育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等途径,引导各族同胞和睦相处、共同发展,鼓励各族人民联合创业、守望相助,支持各族人口跨区域、跨行业有序流动,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环境。同时,大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的发展,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推进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和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寨)建设,拓展少数民族文化惠民活动,发掘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和艺术精品,全面推动民族文化振兴。 第二,深化开放合作推动共赢发展。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沿边沿疆沿线的区位优势和开放开发空间大的后发优势,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兴边富民行动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国家口岸和通道建设以及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创新完善民族地区对外贸易机制,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水平。同时,着力加强区域协作发展,有效利用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协同发展平台,加强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大力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推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产品结构改造和市场结构更新。 第三,坚持依法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围绕科学发展、坚守生态、促进和谐三条底线,加强民族地方立法和配套法规建设,完善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健全政府民族事务依法决策、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等机制,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民族地区法治能力和民族群众法治素养。同时,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健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预警处置和快速反应救援机制,加强对城郊接合部、边远山区、边境地区等重点部位和扶贫开发、征地搬迁、环境保护、民族宗教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依法治理、严厉打击非法宗教和暴力恐怖活动,确保民族地区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吴宜财,李俊杰.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发展与实现同步小康的对策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3). [2]张丽君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201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5-12/07/content_5020963.htm.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