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统习俗多样性降低、祭扫活动丰富性增强与新的节庆活动兴起 1.传统习俗多样性降低 作为一个在节气上发展起来的人文节日,历史上的清明节习俗活动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四类内容,一是以慎终追远、报本返始、敦亲睦族、缅怀逝者为主旨的祭亡扫墓活动;二是以娱情遣怀、张扬生命、呵护新生为主旨的娱乐活动,包括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斗鸡、斗草等;三是以不误农时、爱护牲灵、祈求丰收为主旨,与农业生产和节气关系密切的活动,如饭牛、饲蚕、祀神以及清明农谚等。四是包含丰富意蕴的饮食习俗和插柳习俗。此外,还有社会交往、祀神、禁忌、传说等。如今,清明节习俗的多样性大大降低了。 如娱乐活动,除了踏青、放风筝尚较普遍之外,其他已不再多见。比如荡秋千曾经是清明节最为流行的娱乐活动之一,唐代就已如此,杜甫《清明》诗之二云:“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在陕西合阳坊镇和阳村,前些年还十分兴盛。2012年史耀增采访64岁的村民杨岁茹并整理如下: 我喜欢热闹,也爱打秋千。过去在清明前两三天,我和巷道里的那些年轻媳妇姑娘娃一商议……请人家帮忙缚秋千……差不多每个村里、每条巷里都有一个。…… 秋千架下,小伙子、大姑娘、小媳妇竞相上前,看谁荡(俗语称“秋”)得高。有的“单秋”,显示身手;有的“对秋”,两人配合;还有“带秋”,即一人坐在“码关”上,另一人带着他荡。老年人、小孩子也要坐上去,让人推着游一游,说是可以治病、身体健康,还能锻炼小孩子的胆量。 但近年来荡秋千习俗明显衰落,“今年(指2012年)清明节不光在我们和阳村没见到秋千,周围相距五至十里的十来个村庄竟没听到有一个秋千。” 娱乐活动之外,清明节本来较为普遍的农业习俗活动也明显减少,乃至消失。如用小米稀饭、菠菜汤、玉米面饼子等喂牛的“饭牛”习俗即已罕见。与此相关的“打一千,骂一万,熬到清明喝稀饭”和“打千骂万,清明一饭”等农谚也仅存在个别人的记忆中了。又如插柳之俗,一度十分流行。宋人甚至有“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的诗句,可见插柳之盛。另从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所辑资料来看,除现在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没有记载外,其余地方都存在插柳、戴柳之俗。如今,虽在一些地方还有留存,但明显衰落,许多人已将折柳视为“不文明”行为。 再如围绕清明节及其习俗的起源本来在各地有不少传说,如清明节插青的来历、清明时节筑高坟的传说、坟头“戴乌纱帽”的习俗、十八副盅筷请外堂的来历、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清明节吃乌米饭的传说、青团的来历、清明为何要吃笋菜汤、清明打石仗的来历等,如今则归一化趋势明显,介子推传说流传广泛,其他传说则较少得到讲述。 此外,清明节食俗的多样性也在丧失,如山东菏泽一带,原有吃多打的习俗,多打是一种食品,以玉米面、小米面、豆面加上青菜、盐拌和在一起为皮,以萝卜、粉条为馅,做成拳头大小的团子,蒸熟即成。多打熟后要先拿几个到麦场去转几圈,边转边说“多打多打,多打粮食多吃啥”“多打多打神,多打粮食多添人”等,蕴含着祈求粮食丰收、人丁兴旺之意。除了吃多打以外,当地还习惯喝菠菜汤、吃豆腐、吃煮鸡蛋、吃炒豆子、杂面扁食(饺子)等,如今这些食俗都难得一见了。 由于其他习俗活动的普遍衰退,在许多人那里,清明节就只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了。不过,近几年来,本已式微的踏青等娱乐习俗活动有明显恢复。 2.祭扫在清明节中的地位十分突出,祭扫对象、祭扫主体、祭扫用品、祭扫方法等都更加多样,与清明节俗活动多样性整体上减少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祭扫对象方面看,除了家族、家庭对祖先亲人的祭扫外,以下祭扫对象颇为引人注目。其一,革命先烈与人文始祖、地方先贤。自发地或有组织地到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事迹的做法,建国之初已经开始,如今已发展成为播布全国的新节俗。而祭祀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祖先的公祭活动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比如2012年4月4日,国务院华侨办与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在陕西省黄桥县举办了“壬辰年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大典”,海内外六千多位华人共同出席了这一公祭大典。4月5日,湖南省炎陵县政府在炎帝陵则举行了清明节公祭大典。“整体上,人文始祖‘炎黄’祭祀共同形成了‘一南一北’的对应格局,已经成为清明节最受华人瞩目的公祭大典”。此外,还有对地方先贤的缅怀,比如2014年清明节,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和海上风民俗学社的师生们,举行“祭祀先师,追思前贤”的活动,用专门的仪式对首任校长孟宪承、著名学者胡焕庸以及王伯群、谢六逸、吴泽霖、陈国钧等进行追思与缅怀。其二,死难者。当代社会人们对于战争和灾害造成的死难人群予以更多关怀。近年来,每到清明节,都有大量民众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悼念死难者,2015年清明节期间更多达30万人次。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约7万人因此死亡,此后每个清明节都有不少陌生的外地人到北川地震遗址保护区进行祭奠,亦有人用网祭方式表达对死难者的悼念之情。 从祭扫主体上看,女性的地位在提升。传统社会,女性在祭扫活动多居于配角地位,在很多地方,甚至不允许妇女参加祭扫。但目前,女性不仅可以参加祭扫,而且地位突出,在那些男人外出务工女人留守在家的地方,甚至成为主祭者。基于学缘、业缘、志缘等建立的教育组织、就业组织、志愿者组织的主体作用也在提升,它们在清明节期间策划有意义的活动,并组织自己的成员参与其中。 从祭扫用品方面看,传统社会必不可少的纸钱被许多人贴上封建迷信和“不文明”的标签,一些地方明令禁用纸钱。与此同时,鲜花备受推崇,敬献鲜花被视为“文明”之举,业已成为许多人寄托哀思的手段。一些公墓还实行用纸钱换鲜花的方式推广鲜花在清明祭扫中的应用。但纸钱并没有退出节日场合,而且出现了新样式,大量颜色鲜艳、面额不一的仿真冥币成为不容忽视的祭扫用品。亦有一些传统的祭扫用品,改变了原料、形式或颜色,比如上海原有烧草囤习俗,草囤用稻草编扎而成,“内放纸锭、冥钱和经疏等,外贴红纸条,上书某人(逝者)接收、某人送等字样,在坟前焚烧”,如今草囤不再有了,但“启用了用一根牙签封口的锡箔袋盛放锡箔纸锭等向逝者致意,这种锡箔袋被命名为钱垛”。又如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下房子村有插佛托的习俗,佛托上的花用纸扎制而成,过去扎花的颜色十分讲究,主要取决于家庭所属的满族八旗的颜色,现在不少家庭已不遵循传统,市场上销售的扎花以粉色和白色为多。为亡灵准备的供品则鲜明地体现出对个性的尊重,许多人都会根据逝者生前的爱好准备供品,如为爱好抽烟者点烟,为爱好喝酒者洒酒,为爱好吃糖者供糖,等等。 从祭扫方式上看,也变得更加多样。除墓祭、家祭等传统祭祀方式外,出现路祭、网祭、蓝色公祭、思亲法会、代祭等多种祭祀新形式。路祭是不能亲自到墓地的人们选择在十字路口或附近对祖先亲人进行祭祀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城市中十分普遍。新疆石河子市多移民,路祭是当地重要的祭祀方式。“清明节之前的一周便陆续有人在城市的十字路路口或附近烧纸、敬香、摆供品;但最集中的路祭时间是清明节前一天晚上。”网祭是在虚拟的网络上为逝者建立纪念馆或墓地并加以祭祀的方式。据粗略统计,仅2003年推出网络祭祀服务的网站就达到300多家。截至2010年,国内大概有上千家网络纪念馆。尽管处于“积极”经营状态的专业纪念网站并不多,尽管大多数人认为扫墓还是应该亲自到墓地,但不容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网祭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并已形成规模。蓝色公祭是专门针对外地来京人士举行的公祭活动,经由专门的组织,并无亲缘关系的外地来京人员汇聚一起,通过特定的仪式向去世的亲人和先辈遥寄哀思。这一祭祀方式首次出现于2011年清明节期间的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清明思亲法会则是清明节期间在佛寺道观等宗教场所举办的超拔善信祖先亡灵的仪式活动。面向社会大众的清明思亲法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如今,这种仪式活动也已在大陆举办,并表现出日渐扩张的态势。2010年以来,广州光孝寺、深圳弘法寺、上海玉佛禅寺、宝鸡法门寺佛学院、成都文殊院、三亚南山寺、河北赵县柏林禅寺以及厦门万石莲寺、南普陀寺、梵天禅寺等都举行过名称不完全相同但主旨一致的清明思亲法会。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还出现了代祭的做法,即当事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进行祭扫时,请人代替自己祭扫,是一种新兴的“权宜之计”。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墓园和殡仪馆推出了代祭服务,需要代祭者先打电话给墓园和殡仪馆,登记逝者的姓名、所在位置、祭奠的时间等内容。届时工作人员会代为祭祀,如擦洗骨灰盒,敬献香烛、鲜花、祭品等。亦有个人开始尝试提供代祭服务。 就祭扫仪式而言,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当前存在着墓葬、草坪葬、树葬、塔葬、亭葬、楼葬、壁葬、骨灰堂等多种处理遗体和骨灰的方式,多样方式下会有多样的祭扫仪式。添土、烧纸、摆供与擦拭骨灰盒、在墓碑前摆花共存。 3.依托清明节,出现新的地方节会和诸多公共文化活动 目前依托清明节已有开封清明文化节、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都江堰清明放水节、中国溱潼会船节、含山蚕花节等多个地方节会。2008年,在政府的主持下,河北省永年县广府古城也举办过“2008河北省清明节文化活动”。这些节会多由政府部门发起和组织,同时借助专家力量、民间力量、企业力量,形成包括系列活动在内的大型公共活动,并有自己的活动主题。以2011年的第四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为例,它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中国文联、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民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文联、晋中市委市政府、介休市委市政府和绵山风景区具体承办。主题是“走进清明源地,体验清明文化”。节会从4月1日开始至15日结束,系列活动包括经典诗文诵读、清明寒食书画展、寒食精品展、荡秋千、放风筝、拔河、蹴鞠清明民俗活动、绵山庙会以及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开封市作为七朝古都,有着悠久的清明文化传统。自2009年开封成功举办第一届清明文化节,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2012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内容丰富,主要有开幕式、大巡游、颁新火、清明文化论坛、秋千大赛、中国式摔跤王邀请赛、书店街清明书会、清明民俗绝活表演、武术展演、各区的表演等活动。其中大巡游包括龙舞队、盘鼓队、杨家枪方队、九帝赠柳方队等。这些地方节会总是一方面充分发掘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并努力使其再现,另一方面利用、整合现存各种资源,充实到节会活动中去,从而成为复兴传统习俗活动和创造新活动的重要时空。 除了新兴的地方节会,各种有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知识讲座、节俗体验等,也纷纷在学校、社区、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处进行,从而成为当代社会清明节不容忽视的风景。 综上所述,清明节在当代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在发生诸多变化的同时,它仍在富有生机地传承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