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林继富]“民俗认同”与“文化自愈机制”:两个有用的概念

http://www.newdu.com 2019-06-10 中国民俗学网 林继富 参加讨论

    “民俗认同”的概念关系到学科转向的问题,我觉得对学科建设关系重大。我所理解的民俗的基础是文化共同体,就是在共同生活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以民俗认同为中心的共同体,由多种民俗符号组成,包括核心的传统符号、次生性的传统符号等。每种民俗符号的功能有差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也会出现差异,但是,任何一种符号的变化都会引起民俗的变化,有的变异,有的消失。民俗的生命力源于民俗演化过程中的适应性调节,一些元素消失后,会有新的元素补充进来,变异的情节会与新时代的民俗相适应,由此构成民俗生活的自足性、自愈性机制系统。
    民俗认同与边界是有关系的,民俗认同是包容关系,同时与排斥有关系,与交融有关系。所以,民俗认同的根本是民俗核心符号的认同,这种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动态属性。在民俗认同符号体系中,包含了民俗的核心符号和次生性符号。这些民俗符号系统在不同时代加入时代内容,这些加入的内容实质上就是适应民众生活而作出的改变和调整,它关涉到与民众生活的各种关系,这充分显示了民俗在认同之上作用于民众生活的自愈性功能。
    中国民俗延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民俗具有文化自愈机制,这种自愈机制的力量来源于中国民俗认同中的核心符号体现出来的信仰与价值体系。当社会出现转型,文化传统发生巨变的时候,民俗作为根基性的传统,常常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在民俗传统中寻找中国文化发展的力量,以此获得文化自觉和自信,以民俗为核心的文化被传扬、重建,由此实现文化自愈过程中的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发展。
    当前中国的非遗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是文化自愈的实践。非遗的出现是全球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结果,大量的传统文化瓦解、消失,如何建立新文化体系,民众意识到民俗的根基性、根源性传统是新文化的土壤,非遗就是新文化核心创造力的源泉,是文化多样性、生活多元化的基础。非遗作为民俗认同的核心符号,再次激发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激活了中国文化内在的自愈机制,也是实现中国文化“本土化”“中国特色”的路径之一。
    民俗认同是区域性、民族性的,民俗认同需要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民俗认同表现自愈机制的过程中往往要对民俗进行地方性的改造,最终实现“本土化”,这些自愈性创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民俗认同与文化自愈机制,就会更加有意义。
    (本文发表于《长江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