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良史”与中国古代史学话语体系(4)

http://www.newdu.com 2019-06-1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 尤学工 参加讨论

    注释:
    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②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张旭鹏《西方话语与中国史学理论》,《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瞿林东《探索中国史学的理论研究话语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1日第3版;陈筠泉《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4日第4版;孙英刚《西方学术话语与东方史学脉络——以Medieval为例》,《人文杂志》2010年第2期;瞿林东《关于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李伯重《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陈支平《史学理论探索与命题话语权的建构》,《文史哲》2011年第4期;赵梅春《从“‘梁启超式’的输入”到当代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张艳国、刘劲松《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西方话语体系及其误区》,《学术研究》2013年第12期;张海鹏《推进我国史学话语体系建设》,《人民日报》2016年7月25日第16版;姜义华《创新我国史学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人民日报》2016年8月22日第23版;朱佳木《在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推进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1期;乔治忠《用中国话语发展当代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12日第1版;邹兆辰《关于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6期;张旭鹏《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西方话语冲击下的中国史学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刘开军《新旧之争:晚清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变迁述论》,《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年第3期等。
    ③罗炳良认为,先秦良史特点是“笔削褒贬,彰善瘅恶”,汉唐良史特点是“善书实录,劝善惩恶“,宋元明良史特点是“探究义理,以史明道”,清代良史特点是“天人相参,纪事求真”。参见:罗炳良《良史之忧:史学批评范畴的时代特征》,《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④谢贵安指出,古代史学中的“史才”有三种含义:一指史学主体;二指史学主体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史才、史学、史识、史德;三指史学主体所具素质之一种,即史家的修史才能(谢贵安《评中国古代史学的“史才”论》,《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3期)。本文取刘知几“史才”之本意。
    ⑤关于“素心”,后人有不同的认识。金毓黻和陶侃如认为,“素心”当依清代黄叔琳的辑注本改为“素臣”,指左丘明(参见:金毓黻《〈文心雕龙·史传篇〉疏证》,《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陶侃如《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1年)。范文澜、周振甫等人则有不同看法。范文澜认为“素心,犹言公心耳”,《文心雕龙·养气》亦有“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的用法,其含义相似;周振甫解释为“犹公心,言心无偏私”;他们沿袭纪昀对黄注的评论,认为原本中的“素心”文意通顺,“素心”应为刘勰原意,可不必改为“素臣”(参见: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李珍指出,“素心”在理论上的内涵包括据“理”与据“事”直书两个层面的内容,即要具备“素心”,既要有道德伦理的精粹修养,做到严格依“理”修史,同时又以“文直事核”作为判断其是否具备良史之才的标准。这里的据“事”直书表现为史家服从史实,据“理”直书则表现为史家在理性分析基础上对史实的超越与驾驭,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参见:李珍《素心与史德》,《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2期)。
    ⑥“史德”一般被理解为史家实证的求真精神,就像梁启超所说:“实斋所谓史德,乃是对于过去毫无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华书局2000年,第17页)。有人认为,史德“乃是要求史家尽天理、养心性,评述史事慎无违纲常伦理,特别是不可诽君谤主”(见:乔治忠《中国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549页)。也有人认为,“史德并不是历代史学家老生常谈的直书实录,也不是指基本的纲常伦理道德,而是指史学家具备君子之心且这种君子之心能够达到淳朴精粹的境地”(见:刘雄伟《“史德”与传统史学的明道自觉》,《史学集刊》2013年第6期)。
    ⑦关于中国传统史学的二重性问题,可参见:吴怀祺《论中国封建史学的二重性》,《史学理论》1987年第3期;周文玖《中国传统史学的二重性》,《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0年卷;白云《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的二重性特征》,《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4期。
    原文参考文献:
    [1]姜义华.创新我国史学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N].人民日报,2016-08-22(23).
    [2]瞿林东.探索中国史学的理论研究话语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2-01(3).
    [3]瞿林东.关于当代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1,(2).
    [4]杜预.春秋左传正义[G]//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6]王肃.孔子家语[G]//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9]刘向(著),石光瑛(校释).新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7.
    [10]杜预.春秋释例[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秦观.淮海集考异[M].秦宝庭,校.北京:线装书局,2016.
    [1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白居易.白氏长庆集[G]//四部丛刊.上海:上海书店,1989.
    [1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5]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7]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8]王通.元经薛氏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9]权德舆.新刊权载之文集[G]//续修四库全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0]韩愈.顺宗实录[G].北京:中华书局,1985.
    [21]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G]//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2]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2009.
    [23]王嘉川.论胡应麟的“史有别才”观[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4]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5]钱仪吉.碑传集[G].北京:中华书局,1993.
    [26]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7]钱大昕.嘉定钱大昕全集(增订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
    [28]王嘉川.唐宋元时期的“史才三长”论[J].史学理论研究,2014,(2).
    [29]许敬宗.文馆词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0]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31]宋敏求.唐大诏令集[G].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2]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3]韩愈,屈守元.韩愈全集校注[G].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34]柳宗元.柳河东集[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5]曾巩.曾巩集[G].北京:中华书局,1984.
    [36]朱熹.朱子语类[G].北京:中华书局,1986.
    [37]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G]//四部丛刊初编:第179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
    [38]王应麟,郑振峰,等点校.周易郑康成注·六经天文编·通鉴答问[G]//王应麟著作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12.
    [39]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0]宋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1]刘开军.“史德”范畴的演进与史学批评的深化[J].天津社会科学,2014,(2).
    [42]方孝孺.逊志斋集[G].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43]袁宏.两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5]白寿彝.陈寿的“史才”[J].史学史资料,1980,(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