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随笔 >

元代瓷器的文化解读

http://www.newdu.com 2019-06-18 《中国文物报》2019年6月 山 水 参加讨论

    元代朝海上贸易发达,中外交流频繁,形成了独特、多元、开放的文化格局。元代瓷器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物质文化、艺术创作特点,还显现出社会变革、民族融合、中外互通的历史盛景。
    元代瓷器在继承宋金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达到了全新的技术水平与艺术高度。浮梁磁局的设立,开创了官办窑场引领瓷器制作风尚的先例。以景德镇为中心,龙泉窑、磁州窑等全国性和地方窑口的生产十分繁荣,极大地促进了瓷器海外贸易的扩展。元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飞速跃升的时期,以元青花为代表的釉下彩绘瓷器制作技术的成熟,不仅在瓷器生产技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充分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对瓷器审美意趣与风尚转变的深刻影响。变化万千、精美绝伦的瓷器以贸易为载体,清晰地呈现出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传播的演变趋势,讲述了文明互通和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元代瓷器精美的纹饰,丰富的主题,多样的形制,内中蕴含着中原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蒙古草原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是元代中华文化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最好物证。
    近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海宇会同——元代瓷器文化展”,汇聚国内12家文博机构的96件精品瓷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读,让广大观众重温元代“梯航毕达,海宇会同”的历史繁华图景,对元代瓷器制作技艺特点、传播交流过程、文化融合的内涵有所了解,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有直观认识,对“开放包容”的丝路文化精神能有深刻体会,充分证明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
    元代 天蓝釉花口紫斑贴塑兽面双螭耳连座瓶
    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器物胎质粗厚,通体施天蓝色乳浊钧釉,口沿、肩部及底座处有紫红色釉斑,釉色艳丽。此件钧釉瓷瓶出土于北京后桃园元代居住遗址(属元大都遗址),出土时为一对,另一件藏于首都博物馆。因出土地为元代统治阶级居址,因此这对钧釉瓷瓶应是元代皇室用物,对研究当时上层阶级生活史具有一定的意义。
    元代 青花蕉叶花果竹石印花缠枝牡丹纹菱口盘
    上海博物馆藏
    盘内底白地青花满绘蕉叶瓜果葡萄纹,内壁缠枝牡丹纹与内口沿缠枝菊花纹均模印而成。高超的印花工艺将牡丹花的俯、仰、正、侧描绘得非常生动。纹饰外用青花晕染或绘细密的海水纹,形成青地白花装饰。盘外壁青花绘缠枝莲花纹。此盘装饰手法新颖别致,白地青花和青地白花交相辉映。
    元代海外贸易不断扩大,青花瓷的出口地区有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广大地区。大量元青花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抵达。这类大盘多是元代出口到西亚伊斯兰地区的贸易瓷,根据销往国家的特殊需求而烧制的大盘、大碗、兽耳罐和葫芦瓶等,多为伊斯兰国家穆斯林的饮食器皿和用具。
    出口西亚元青花大盘,口径多达45厘米以上,在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数量最多最精,仅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就藏有类似的大盘多达20余件,此外英国各大博物馆、日本各大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也有收藏;而国内出土品少见,多收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
    元代 青花满池娇图菱花口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盘内青花纹饰,盘内底绘莲池鸳鸯图,也称为“满池娇图”。这种莲池鸳鸯小景图,是元青花瓷器中常见的装饰题材,是鉴定元青花的特点之一。
    “满池娇图”原是宫廷服饰的一种装饰图案,描绘的是池塘中的花、鸟景色。宋代始见,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夜市》中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售卖的物品就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满池娇图”是元代刺绣中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常见于织品服饰和金银漆器及瓷器上,是元代贵族阶层专用纹饰,元朝典章制度规定平民百姓禁用。
    元代 青花云龙纹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元青花大罐的标准器。此器形在国内外传世及出土元青花器物上均有迹可循。纹饰分四层,青花发色青翠浓艳,符合进口青料发色特征。腹部主体纹饰绘二龙纹,龙身修长,头小颈细,与明代瓷器龙纹有所区别。
    元青花大罐的器形风格和绘画风格与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粗犷、雄壮的审美观念息息相关,使得元青花在宗教文化活动、对外经营等多种文化交融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风采。
    元代 青釉刻花缠枝牡丹凤尾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元代的龙泉青瓷产品较之宋代出现较大改变。大型器物增多,器体变得厚重。在装饰方面,一改宋时典雅无华的风范,除划花、刻花、堆花外,更釆用了印花、堆贴、镂刻等技法。该瓶式系元代龙泉窑的典型器形,在浙江、福建、四川窖藏中广有发现,新安沉船也有出水此类器形。在水陆交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道路上,龙泉窑的地位更加突出。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制瓷业受其影响,烧制龙泉窑系青瓷的瓷窑不断增加,形成特有的青瓷窑系,远销到东亚、东非和阿拉伯等各国。
    元代 青花龙纹梅瓶
    湖北省钟祥市明永乐十三年郢靖王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通体以青花画云龙图案,龙颈细长,首小硕身,脊背呈倒勾式,腹背间有飘荡的细长火云纹。这些线状火云是元代瓷器基本特征之一。江西景德镇窑产品。
    元代瓷器制造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是釉下彩技术的广泛应用。其优点一是由于可以直接在瓷器上进行绘画,利于创作者的艺术发挥,二是绘上去的图案永不褪色。
    清代 《岛夷志略》清光绪刻本
    (元)汪大渊撰 一册一卷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汪大渊,字焕章,江西南昌人,中国著名民间航海家。1330~1334年及1337~1339年,两次从泉州出发,航迹遍布东南亚、南亚、西亚、地中海地区。他将沿途观察到的各国风土人情、社会经济状况编成《岛夷志》,后又摘录其中主要内容编成《岛夷志略》。惜元末战乱,《岛夷志》失传,仅存《岛夷志略》。
    《岛夷志略》全书共一卷,著有一百多篇纪略,涉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述了各国天时、气候、地理、地名、风土、人情、物产等内容。《岛夷志略》写作严谨真实,是中外交通史、地理方志学的重要著述,是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关于亚非各国的实况记录。《岛夷志略》中对所访的国家均记录当地物产和所需贸易物品,尤其是外销的瓷器,被列为几十个地方的贸易物品,主要是青瓷、白瓷和青花瓷,如多次提到“处州瓷”“处瓷”和“青外器”,即是元代归处州所辖的龙泉瓷。
    元代 青花折枝花纹鼎
    故宫博物院藏
    该炉为景德镇窑产品,属宫廷御用瓷器。
    元代瓷器上面的几何图案常作为辅助纹样存在,显现出程式化的特征,多饰于器物口沿、颈、腹等部位,呈现整齐而统一的特征。主要包括缀珠纹、锦文、回纹和各种开光装饰等,主要受到伊斯兰文化中波斯细密画艺术风格的影响。
    该鼎实为鼎式炉,形制秀挺,在元代瓷器中较为少见。《元史》载:至大三年(1310年)郊祀祭器中,有“陶瓦香鼎五十,神座香鼎、香盒案各一”,表明元代香鼎已经与香盒等器物组合,用于国家祭祀活动。蒙古贵族在祭祀中选用瓷鼎供香,表明汉地文化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元代 白釉褐彩凤纹大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元代统治者为蒙古游牧民族,其雄伟浑厚、奔放粗犷的民族特性主导了瓷器形制硕大、古朴厚重的时代风格,因此大罐造型在元代较为流行。该罐口径、底径大小接近,褐彩加黑,外壁构图自上而下分作三层,造型和装饰与1978年鹤壁窑窑址出土的元白釉褐彩凤纹大罐基本一致。鹤壁窑属于磁州窑系,元代磁州窑系白釉褐彩大罐存世很多,在山东、河北、北京、内蒙古、辽宁等地皆有出土,由于生产地、生产时间以及绘画风格不同,此类罐在造型和纹饰上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
    元代 青花莲池杂宝纹莲瓣形盘
    上海博物馆藏
    工艺技法采用内模压印,外壁人工修整而成。盘内壁青花绘八莲瓣纹。莲瓣纹俗称“八大码”,元青花中常以莲花瓣作装饰带,花瓣内绘多种花纹。此盘尺寸较小,纹饰疏朗有致,与出口西亚中东地区的元青花不同,或是出口东南亚地区、或为国内流通使用的商品。
    元青花这种高温釉下彩瓷烧制成功,是中外技术和文化交流的产物。蒙古人崇尚蓝、白色,蓝色象征苍穹和东方。成吉思汗曾多次征服中亚、西亚地区,打通了陆上交通要道,之后大批波斯、阿拉伯、突厥人来到中国,带来了西域的医学、工艺等文化和习俗。元青花就是使用产自伊朗进口“苏麻离青”为绘制钴料,用景德镇制瓷技术,结合双方的审美情趣烧制而成。伊斯兰文化的主色调也是白色和蓝色。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阿曼苏丹国国家博物馆的伊朗卡尚“彩绘云雁阿拉伯文釉陶残砖”(1270—1310年),纹饰为红地白花云雁纹、白地蓝花阿拉伯文,证明了元朝与西亚波斯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
    元代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1959年南京市江宁县明正统
    四年沐晟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江西景德镇窑烧制。该器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将军山沐晟墓,造型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将军山沐英墓出土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相近。黔国公沐晟为黔宁王沐英的次子,在平定麓川叛乱中病逝,被追封为定远王。元代瓷器上的牡丹纹,仰俯侧背,极尽变化,部分瓷器上的牡丹纹可能参考了刺绣花样,或为描造刺绣花样的匠人所设计。元代牡丹纹、莲花纹多采用折枝或缠枝的构图方式。缠枝花装饰具有典型的S型特点,和折枝花装饰一样强调对称性,主要汲取了伊斯兰文化艺术特征。
    元代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玉壶春瓶又称玉壶赏瓶,始见于宋代,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元代时的特点为细颈,瘦腹,风格较为秀巧,造型曲线玲珑,已从宋代的实用酒器逐渐转变为陈设器。
    元代 釉里红爵杯
    江西省景德镇市落马桥遗址出土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爵”是古代青铜酒器,也是祭祀用的礼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爵作为礼器,出土时多与觚、觯、角、斝等酒器组合。又因周天子常以此物赏赐有功的诸侯而引申为爵位。元代在瓷质礼器方面的使用依然延续了宋代体制,《元史》中记载,中统以来,杂金、宋祭器而用之。至治初,始造新器于江浙行省,其旧器悉置几阁。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高温釉下红彩,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 在已成型的胚胎上绘制, 再施一层透明釉, 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下一次烧成。釉里红烧制难度大,因为铜在高温下易挥发,由于窑内温度不易控制,故成品率很低,常见有飞红或者发色黯淡的现象。此杯釉色呈正红色,说明烧制温度控制得当,体现了工匠制作技术的高超,实属难得。
    元代 霁蓝釉爵杯
    江西省景德镇市落马桥遗址出土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船形口,通体施霁蓝釉,呈宝石蓝色,色调深沉美观。爵杯样式来源于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爵,属于酒器和礼器。霁蓝釉与釉里红一样都是元代创烧的品种,极其珍贵。霁蓝釉属于高温石灰碱釉,是将和青花相同的钴料拌入釉中施于器物表面,一次烧成。霁蓝与唐三彩中蓝釉的区别为前者是高温钴蓝釉,后者为低温铅釉。霁蓝釉和釉里红釉的烧制成功是元代工匠熟练掌握制作颜色釉技术的标志,并为后世烧制各种颜色的瓷器奠定了基础,明清常把霁蓝釉瓷器作为祭器,故也称“祭蓝釉”。
    元代 青花凤穿花纹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此壶通体花纹满密,主体凤纹突出,主次纹饰穿插有序。江西景德镇窑产品。
    凤纹作为装饰,早期多见于青铜器,且多为站姿,历代凤纹均有规制可循,元代瓷器的凤纹均为展翅飞翔之姿,未见站姿。此执壶凤纹具有典型的元代画法特征,喙部内勾,头顶鸡冠,颈部和下巴衔接处绘卷曲细羽,后脑绘有翎毛,细长眼睛,类似鹦鹉头部,颈部符合《说文解字》所提的“蛇颈”。腹部均是鳞片状羽毛覆盖,锯齿状尾羽,未绘凤爪。青花色泽浓艳亮丽,是传世元代青花瓷器中呈色纯正之作。
    元代 青花束莲纹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匜为宋元时期典型器型,元青花瓷器的匜传世量较少,主要在国内出土。该件青花匜仿青铜器造型,形似瓢。此件青花匜施白釉泛青色,又能见到明显的黑斑,可能是进口青花料和国产料混用的结果。江西景德镇窑产品。
    元代的匜多用于酒器,不同于先秦以前作为盥洗器使用。从元代墓葬壁画及墓葬或窖藏的伴出关系来看,匜与玉壶春瓶、盏一般构成酒器组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