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随笔 >

春秋战国玉器鉴定零拾

http://www.newdu.com 2019-06-18 《中国文物报》2019年5月 董立平 参加讨论

    在汉以前的古代玉器纹饰设计中,抽象的纹饰始终占据着主导设计地位,譬如:红山文化玉器是抽象造型设计的滥觞,殷商玉器紧步其后尘,最典型的就是那件1985年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1号墓出土的整体造型呈“M”形的玉雁;良渚文化玉器是另一种纹饰抽象化的肇始,兽面纹就是经典中的经典。春秋时期的纹饰设计直接跨过了相对写实的西周。
    春秋时期常见的四种纹饰
    春秋玉器的纹饰设计已经明显地摆脱了用纹饰作为表述宗教崇拜语言的束缚,开始了纯艺术的设计进程。从这一时期的纹饰设计语言中,我们感觉不到良渚玉器中所流露出的那种浓重的宗教气息。就纹饰设计精妙而言,春秋时期当之无愧地达到了整个玉器设计史上的巅峰,之后的那些以纹饰设计著称的战、汉、唐、清诸朝,均无出其右者。
    春秋时期玉器的常见纹饰主要是下面4种:
    1.勾云纹
    “勾云纹”是我们对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特定的屈曲图案的命名。笔者以为,这种图案是从殷商的填充纹饰中化出,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鹦鹉身上有种填充图案,没有实际赋予意义。这类图案在殷商玉器中很常见,应该与春秋中的所谓“勾云纹”有着渊源关系。
    勾云纹发展到战国以后又有了复杂的变化,衍生出了诸如“勾连云纹”“兽面云纹”等各种造型,春秋时期常见的勾云纹造型相对比较简单,应用有这样几个特征:
    (1)勾云纹在春秋早期的玉器中经常使用,中期以后使用的频率就明显降低,晚期很少再单独作为装饰纹出现。
    (2)勾云纹的出现绝大多数是利用单阴线或双阴线来表现,也有用减地平凸刀法琢出的,一般减地勾云纹多作为蟠虺纹的填充纹饰,不单独存在。还有就是用减地的刀法雕制的勾云纹。
    (3)勾云纹的屈曲形状没有严格而统一的样式,只是大致形状与云相似。河南省三门峡市春秋虢国墓地出土的龙形饰上面的勾云纹,纹饰被阴线拉长,属于变体勾云纹的一种。
    (4)春秋晚期减地浮雕式纹饰大昌,主要流行的是减地蟠虺纹和减地卧蚕纹,减地勾云纹作为必须的填充物被植入图案之中。这一时期在以蟠虺纹、卧蚕纹为核心的纹饰上,都夹杂着勾云纹出现,说明勾云纹在春秋后期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的春秋晚期玉璜上面的蟠虺纹,其间夹杂着勾云纹上下叠加被填充在蟠虺纹之间。
    2.蟠虺纹
    蟠虺纹又俗称“窃曲纹”。“蟠”就是“盘”“屈曲”的意思;“虺”是小蛇。“蟠虺”就是指纹饰的形状像弯曲的小长虫。春秋晚期利用减地平凸刀法琢制的蟠虺纹,基本形状是在一个大圆脑袋的后面,拖着或弯曲、或不弯曲的小尾巴,这个小尾巴的宽与头接近,展长是头的2倍左右,有点像“如意”,这是蟠虺纹与同期卧蚕纹的重要区别。
    蟠虺纹在春秋晚期是一种流行的纹饰,样式相对统一,多用减地平凸的刀法琢制。1983年在河南省光山县出土的一件春秋早期玉瑗,上面有双阴线雕琢的蟠虺纹,与晚期的造型完全不同,很少见。在一件春秋晚期的玉器上,蟠虺纹与勾云纹一般都同时存在,在习惯上就以“蟠虺纹”命名;有时与卧蚕纹同在,区别不明显,称谓也就各异了。
    蟠虺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常见纹饰,也是历代仿春秋战国玉器的常用纹饰,笔者观察清以前的旧仿,发现过去的工匠对蟠虺纹的认识不清,显然没有搞清楚蟠虺纹与用作填充的云纹之间的主从关系,所以在纹饰上所表现出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一件清晚期仿春秋战国时期的交尾龙形玉璜,从璜的形制上看,应该是战国时期,但是纹饰则很像春秋,上面的云纹则比较肯定,没有问题;而上面单阴线蟠虺纹走线含糊,有些犹豫不定,既像云纹,又像蟠虺纹。鉴定这件玉璜,不用仔细观察什么沁色、雕工、阴线,仅看一下纹饰就能明白不是东周时期的制品,阴线、沁色能够说明的,是断代特征。
    3.卧蚕纹
    卧蚕纹与蟠虺纹的直观区别就是尾巴呈毛笔尖状,好像随着大圆脑袋的旋转“惯性”甩出一条短小的尾巴,大概像是蚕的幼虫,其实更像蝌蚪。卧蚕纹在春秋晚期使用的频率也很高,稍低于蟠虺纹,主要琢制刀法同样是减地。常见战国玉器的蒲纹凸起上面用阴线刻出“の”形纹饰,可能是春秋隐起卧蚕纹图案制作的简化,又因为像谷粒发出的芽,也有人称之为“谷纹”,在战国的玉璧上经常见到这种纹饰。
    4.绦索纹
    绦索纹在春秋时期有两种:一是用斜向的细阴线紧密排列而成,在春秋中晚期的玉器纹饰中很普遍;二是装饰在环状玉器表面的隐起凸面纹饰。
    上面所讲的是春秋时期玉器的主要纹饰,这些纹饰在比较狭小的设计空间中,或单独形成装饰;或与其他纹饰形成纹饰组合,如果形成了多种纹饰的组合体,那就应该视为春秋时期的极精品。譬如1978年在河南省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的春秋晚期玉牌饰,就是由蟠虺纹、勾云纹、饕餮纹、绦索纹、鳞纹等数种纹饰共同组合的,应该属于中国玉器史上一件罕见的精绝作品,在各方面都体现出无可估量的价值。
    春秋时期的兽面纹
    春秋时期最精彩的纹饰是兽面纹,利用各种纹饰组合抽象而繁复的图案,这种精湛的兽面纹饰大昌于春秋,是雕琢纹饰设计极度成熟的技巧化表现,与同时期复杂的器形塑造相结合,形成了无可逾越的古代玉纹饰设计的巅峰。
    如春秋晚期的兽面纹玉牌饰(图1),兽面的眼、鼻、吻隐藏在盘绕屈曲的蟠虺纹、勾云纹等辅助纹饰之间。
    图1 春秋晚期的兽面纹玉牌饰
    兽面的眼定位在整个界面的下约1/4处,双眼是一对矩形眼,鼻梁在两眼间,呈长方形,上面饰细密的鱼鳞纹。与鼻梁相衔接的肥大夸张而内卷的勾云纹鼻翼,与整体风格对应。顺着眼睛再往上看,上面一对水牛样的角,呈矩形方折向内对弯。
    兽面纹可以舍弃吻,但绝不能没有眼睛。兽面纹的眼睛分隐起与阴刻线两种,与周围其他主要纹饰元素有所区别。至于在眼、鼻以外的任何图案,都属装饰纹。
    春秋时期兽面纹玉器优美而玄奥的纹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玉器纹饰与之相比,无论是趣味性还是艺术性,都望尘莫及。
    春秋时期的龙凤纹
    西周时期,凤是重要图案题材,在龙凤复合图案中,凤占据主要位置和较大的比例。龙位置相对次要,有时在凤爪之下,有时被挤于一隅。凤的造型特征基本写实——圜眼、勾喙,而龙造型呈简约化,有时仅剩一只眼睛。
    到了东周的春秋时期,上述“尊凤抑龙”有了很大逆转,在玉器的纹饰上,龙,是构成图案的主要造型;凤,降格于次要位置,且造型隐晦。
    有这样一件双龙凤纹佩件(图2),下龙、上凤。龙的眼睛单阴线方形圜眼,眼前“S”形绦索纹象征龙吻,下面盘曲龙身;再向上找到凤眼,也是单阴线圜眼,眼的前面是勾喙,向上呈半圆的是凤身。这件双龙凤纹佩上面是交尾凤,下面两条龙不交尾。与西周不同的是,春秋时期的凤首已经被简化到了只有一个弯钩的凤喙和一个单阴线圜眼,而龙首也只有一只圜眼和前面的一束绦索纹。
    图2 双龙凤纹佩件
    在春秋时期的龙凤形佩造型中,龙、凤形虽说已经简化到了极致,但位置仍然显著。而在更多的龙凤形佩中,龙造型粗壮蜿蜒,凤造型只在龙身体不同部位安装凤首与凤尾,完全是龙的附属品。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的一件春秋晚期的龙凤形佩(图3),属于典型的春秋“S”龙造型。龙首处于佩的左下方;龙尾位置在佩的右侧,勾形内翻。这是一条完整的龙造型,外轮廓线蜿蜒流畅,一气呵成;在佩的右上方很突兀地被安装上一个左翻的勾状造型,这就是凤首,而龙体左内侧也相应安装了一个上翻的勾状造型,我们应该视为凤尾。
    图3 春秋晚期龙凤形佩
    春秋、战国时期绝大部分这种造型的玉器,都以龙为主体、凤为附加体,龙的造型复杂,凤的造型简约,往往连圜眼也没有,只有一个勾状喙就可以代表。这种造型的玉器传统命名为“龙形佩”,俗称“S龙”,其实应称“龙凤佩”更恰当。
    还有一件春秋晚期龙凤形佩(图4),为冥器,制作粗糙。龙体中间部位向左翻的一个造型,其弯钩与西周凤喙极其相似;龙体左内侧向左翻的勾状造型,上面刻有圜眼,说明龙体上的附加部件是凤造型无疑。
    图4 春秋晚期龙凤形佩
    1986年出土于江苏省吴县的一件春秋晚期玉佩(图5),整体造型似凶猛的老虎,但观察高翘的尾部,左下方尾部的外轮廓线向上延伸,为何不向上直接卷尾,而是紧接斜线后突然有了凸出外膨的曲线?在尾部最高点的右侧,雕有单阴线长方形。如果把小长方形视为眼睛、把下面的向内弯钩视为鸟喙,那么我们就可以读懂这件玉器的造型:高高在上的是一只凤,弯下去的是鸟喙,外轮廓的凸起是凤的胸部。那么玉佩的主体就不应是虎,因为没有虎、凤交尾的先例,只能将主体造型视为龙——这是一件龙凤交尾形佩。
    图5 江苏省吴县出土春秋晚期玉佩
    如果真的能读懂春秋玉器中的“S龙”造型,战国时期的这类造型也就触类旁通了。
    (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