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文明是有别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的另一种类型的文明。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内陆地域,凡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分布之外的区域,均可归入山地文明的范畴。山地文明的经济基础是资源多元、类别多样、长期滞留于较低发展水平的初级复合型经济。经济形态以种植业为基础,兼含游牧、狩猎、采集、渔捞等经济成分,通常进步缓慢,总体发展水平有限,不同地区经济构成差异较明显。山地文明长期滞后,强盛者登上历史舞台较晚,易被文献记载忽视,致使古人较少关注山地文明形态。古代后期山地文明发展速度加快,在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明清时期,山地文明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获得巩固的重要环节。在地理分布方面,山地文明包括西南山地、东南山地、东北山地、西部山地、西北山地、台湾山地等较大的地域板块。就区位分布、开发模式方面的差异而言,山地文明可分为中原王朝的边疆地区、中原王朝腹地的山岭僻地、边疆政权或局部政权的基本辖地等不同类型。山地文明的情形较复杂,一些类型彼此差异明显,但不同类型的山地文明与典型的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仍不难区别。 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山地文明存在彼此依存、互为补充,以及相互竞争、趋于交融的复杂关系。上述三大文明的交融,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出现过几次交融的高潮。元代大致完成农耕文明、游牧文明较大范围的交融,清代前期完成三大文明的成功融合,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后期形成奠定了基础。 元明清时期,中国形成了自己的海洋文明。明清时来自西方的工业文明进入中国,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逐渐形成。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山地文明、海洋文明、近代工业文明等文明形态,相互接触、交融演变,贯穿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简言之,中国历史演进的过程,以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山地文明及其相互关系为主线展开,后期加入海洋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共同推动中国历史演化前进。 基于文明构建与演进的视域探讨中国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时代的特点,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的历程,并与中国及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相吻合。同时,阐述好中国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文明之间接触交融、相互借鉴、协同发展易于同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方向相衔接。二是能进一步体现中国多民族共生共融和谐发展的历史逻辑。这种研究不仅可以充分阐述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山地文明等文明形态的拥有者共同创造了中国,而且能使人们更为重视分布在广大山地文明区域的众多民族的文化,进一步揭示民族文化交融在推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同时,还可以使人们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发展的不均衡性,推动人们对中国大历史环境作更全面深入的思考。三是能将中国演进的历程置于更广阔的视野。通过研究游牧文明、山地文明与海洋文明覆盖的与中国毗连邻国,推动对中国与邻国关系、中国与邻国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而研究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形成与演进的过程,则有助于探讨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历史。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边疆治理传统战略研究”负责人、云南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