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西市遗址出土的四方砚台中,箕形陶砚和辟雍陶砚各有一方。其中的箕形陶砚为后一种样式,首部与底之间为折线痕,砚堂首低尾高呈斜势,便于研磨后墨的积聚。此砚为灰陶质,砚残缺有修复,整体稳重大气,线条简洁美观。这种砚式对后世影响极大,经过唐晚期、五代到宋,逐步演变成抄手砚样式,再发展至明清,去掉双足,改为平底或底部挖覆手,最终成为主流砚式。 另一方辟雍陶砚残修,为四足灰陶砚,足略外撇,是北朝兽足的简化,砚身圆形,砚堂几乎与边墙等高,四周有水渠池,边墙呈弧形,至口沿处向内收,形制饱满而又不失优美,为唐代陶制辟雍砚常见砚式。与之略有不同的是三彩辟雍砚,一般三彩辟雍砚器型比较小,有的直径仅为四至五厘米,多足或圈足,如西市博物馆馆藏的三彩砚就比陶砚小很多,多足的底部又带一圈足,周身施以三彩釉,砚堂无釉色,以便于研磨。相比而言,灰陶制辟雍砚的个头大,实用性也更强。后世的辟雍砚受此影响,砚堂变化不大,只是足逐渐消失或者变成边墙,至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陶瓷制作的圆形的辟雍暖砚。 西市遗址还出土了两方非常奇特的异形砚,其中一方与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十二峰陶砚非常类似。这方砚台的砚堂中心呈箕形,很像我们平时所用的簸箕。在砚的头部和两侧分列高低参差的十二山峰形状的造型,所以被称为十二峰陶砚。在主峰的中间塑有一位金刚力士背负山峰状,砚台底部有三足支撑,便于拿放,在三个足的向外位置也分别塑有三位金刚力士做托举状。整个砚台造型奇特壮美,呈现出大唐气象,非常有特色。 唐代西市遗址出土的十二峰陶砚有力地证明了这种类型的砚台为大唐时期所使用,其年代和砚堂特征属于唐代砚台无疑。因为这种类型的砚台,不论其外形如何变化,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的造型特征,即簸箕形的砚堂,这是唐代砚台最主要的造型特征。 通过科学考古发现可知,汉代的砚台基本上只有两种砚式。一种是长方形的板式;一种是圆饼形,圆形的砚台又分无足和有足的,有足的都是三足。汉代砚台基本上都是由两部分组成,即砚本身和一枚研磨器。这主要是因为汉代使用的墨是墨丸,需要用研磨器进行研磨,方可使用。至东汉已经出现了墨块,呈松塔的形状,到唐代则完全使用墨块,研磨器不再使用,这也为砚台造型的变化提供了条件。 西市遗址出土的另一方山峰陶砚的砚堂很深,蓄墨比较多,所以很实用。其砚堂周围的山峰分为五组,每组有三个山头,共有十五座山峰,这种山峰造型极其少见,属于唐代山峰陶砚的奇品。此砚与众不同之处是腹底有五足,每个足中间外侧有一朵莲花状的浮雕图案,在砚腹部亦有一朵莲花图案的造型,对整方砚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美观大方,别有一番味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