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崔述字武承、号东壁,生于直隶大名府魏县,是清代著名考古辨伪学家。他是乾隆年间的举人,曾任罗源知县,著有《考信录》等代表作。公元1816年,崔述逝世,享年77岁。他的疑古思想因在当时无益于科举所以难流行,但传入日本后却对日本汉学和东洋史学影响重大,后来也引起了胡适、钱玄同等人的关注。 史传记载 崔述,字武承,魏县人。乾隆二十七年举人,选福建罗源县知县。武弁多藉海盗邀功,诬商船为盗,述平反之。未几,投效归。著书三十馀种,而《考信录》一书,尤生平心力所专注。凡《考古提要》二卷,《上古考信录》二卷,《唐虞考信录》四卷,《夏商考信录》四卷,《丰镐考信录》八卷,《丰镐别录》三卷,《洙泗考信录》四卷,《洙泗馀录》三卷,《孟子事实录》二卷,《考古续说》二卷,《附录》二卷。又有《王政三大典考》三卷,《读风偶识》四卷,《尚书辨伪》二卷,《论语馀说》一卷,《读经馀论》二卷,名《考古异录》。 其著书大旨,谓不以传注杂於经,不以诸子百家杂於传注。以经为主,传注之合於经者著之,不合者辨之,异说不经之言,则辟其谬而削之。如谓《易传》仅溯至伏羲,《春秋传》仅溯至黄帝,不应后人所知反多於古人。凡《纬书》所言十纪,《史》所云天皇、地皇、人皇,皆妄也。谓战国杨、墨横议,常非尧、舜,薄汤、武,以快其私。毁尧则讬诸许由,毁禹则讬诸子高,毁孔子则讬诸老聃,毁武王则讬诸伯夷。太史公尊黄、老,故好采异端杂说,学者但当信《论》、《孟》,不当信《史记》。谓夏、商、周末有号为某公者,公亶父相连成文,犹所谓公刘也。“古公亶父”,犹言“昔公亶父”也。谓匡为宋邑,似畏匡、过宋本一事,“匡人其如予何”、“桓魋其如予何”,似一时一事之言,记者小异耳。其说皆为有见。 父元森,治朱子之学。先生幼承父学,父语之曰:“尔知吾名汝之故乎?吾素有志于明道经世,欲尔述吾志耳!”年十四,即泛览群书,里人惊为奇才。时漳决城环,转徙流连,衣敝粮罄,诵读不辍。乾隆壬午举于乡,嘉庆初,选授福建罗源县知县。武弁多藉海寇邀功,诬商船为盗,先生屡平反之;于是奸徒控其擅释巨盗;台使者故知先生,得免议。旋调署上杭县,县饶关税,宦闽者视为利薮,先生则以关税所余数千金,解充缉盗公费,日食蔬饮粥。继复反任罗源,邑人迎者万余人;乃革弊俗,修文庙,课堵土讲学,日昃不遑。嘉庆六年,老病乞休。既归。往来河北,以著述自娱。 先生之学,考据详明如汉儒,而未尝墨守旧说而不求其心之安;辨析精微如宋儒,而未尝空谈虚理而不核乎事之实。其所著书有《考古提要》二卷,《上古考信录》二卷,《唐虞考信录》四卷,《夏商考信录》各二卷,《丰镐考信录》八卷,《别录》三卷,《洙泗考信录》四卷,《余录》三卷,《孟子事实录》二卷,《考古续说》二卷,《附录》二卷,是为《崔氏考信录》。其自叙曰:“述自读书以来,奉先人之教,不以传注杂于经,不以诸子百家杂于经传。久之,始觉传注所言,有不尽合于经者;百家所言,往往有与经相背者;于是历考其事,汇而编之,以经为主,传注之与经合者则著之,不合者则辨之;而异端小说不经之言,则辟其谬而删削之。题曰《考信录》。”其与《考信录》相辅者,别有《王政三大典考》三卷,《读风偶识》四卷,《尚书辨伪》二卷,《论语馀说》一卷,《读经馀论》二卷,《五服异同汇考》三卷,《易卦图说》一卷,《与翼录》十二卷,惟《春秋类编》四卷未成。 先生卒于嘉庆二十一年,年七十有七。弟子陈履和刻其遗书。日本人那珂通世复刊其遗书。 崔适和崔述 两人都是博陵崔氏的代表人物。 崔适生于浙江吴兴人,是近代著名经学家。初受学于俞樾,与章太炎同门,治校勘训诂之学。 崔述则是清代考古辨伪学家,著有《考信录》《知非集》等作品。崔述疑古儒学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还是“古史辨派”在中国近代史学、乃至中国思想文化近现代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都是不容轻忽的。 崔述的影响力 崔述的疑古思想因在当时无益于科举,固难流行,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汉学和东洋史学影响重大。在日本的刘师培将这些讯息传回中国,引起胡适、钱玄同、洪业等人的兴趣。 黄现璠回忆说:“日本学者对于《考信录》则五体投地的信服。”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日本现代东洋史学和东京文献学派的疑古思潮和传统,来源于崔述的疑古思想和德国兰克史学的双重影响。 历史评价 蔡尚思先生的《中国文化史要论(人物图书)》“历史学与地理学上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图书”一节论崔述与《考信录》说: “是古代史学上疑古派的一个代表,但还不足称为集古代疑古派之大成。因为他不仅不敢疑经,而且以经为其他一切的标准,这种疑古,还是一种信孔尊经的疑古,连王充、刘知几、李贽等也不如了。梁启超以崔述‘经书以外只字不信’为‘豪杰之士’,荒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