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随笔 >

良渚的故事(下)

http://www.newdu.com 2019-07-22 《光明日报》(2019年07月 秦岭 参加讨论

    兽面纹玉管 图片由作者提供
    琮王及其上刻划的神徽及线图 图片由作者提供
    玉牌饰 图片由作者提供
    玉鸟 图片由作者提供
    玉龟 图片由作者提供
    【守望家园】
    这是
    一个发掘了80多年的遗址,
    一个凝聚了4代考古人理想与信念的遗址,
    一个走过了25年申遗路最终梦圆的遗址,
    一个实证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遗址。
    它就是——良渚。
    上一期《良渚的故事(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秦岭,给大家介绍了良渚的前世今生。这一期,继续请她带领我们,从良渚玉器出发,去理解良渚社会的权力与信仰。
    谈到良渚文化玉器,就不得不从比它更早的安徽巢湖凌家滩遗址说起。距今5500年左右的凌家滩文化,是长江下游最早的玉文化中心。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玉石分野”。玉,专指软玉,不再仅仅是“石之美者”。在此之前,“石之美者”的价值更多地在“工”(制作技术)而不在料,材质本身作为资源的价值并不突出。软玉的集中使用同“线切割”“片切割”等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这些“制玉技术”则彰显出对玉材价值的珍视。而玉器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意义,则体现为特定材质、特殊技术及纹饰形态所承载的观念价值复合体。
    从玉文化的角度,良渚的兴起可被理解为继凌家滩之后继续寻找玉石之路的过程。从凌家滩到良渚早期,环太湖地区发现有多处良渚早期高等级玉器做随葬品的墓地遗址。这可能是贵族手工业团体在寻找玉石资源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落脚点的例证。
    考古发现,最好的玉石资源和制玉技术均体现在贵族墓葬当中。从瑶山反山开始确立良渚遗址群的中心地位到后来逐步建立的良渚古城,这个特殊的区域中心同资源、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到了良渚时期,玉器的发展开始变得更为秩序化,良渚人对玉资源和技术的管理同早期信仰结合在了一起。“纹”以载道,藏礼于器——由此开启了中国礼制和礼器的传统与实践。
    1.“纹”以载道
    要理解良渚文化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秩序,也不妨从这传道之“纹”和为礼之“器”入手。
    良渚文化玉器上精细的雕工令人叹为观止,精致一点的黑陶器上也往往留下了纤细如发的纹样。尽管今天的研究者尚不能对这些独特的纹饰逐一释义,却已经发现了其中大概的规律。大多数的良渚纹饰不外乎一个母题:神人兽面与鸟。
    神面纹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主题。其中有神人和神兽的区别。让我们从良渚的“琮王”开始来认识它。
    “琮王”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重、纹饰也最为繁缛的一件良渚玉器,出自反山12号墓。它的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个繁复的神人兽面的组合图案,总共8个。对这个图像的解释多种多样,最普遍的认识是它表现了一个巫师骑着神兽在天上飞行的样子。主体上部是一个人,脸呈倒梯形,圆圆的眼睛由两重圆圈组成,两侧还有小三角形表示眼角,宽嘴阔鼻,嘴里刻了上下两排十六个牙齿。头上戴的是一个巨大的羽冠,外层共有22组放射状的羽翎,高高地伸向四周。他耸着肩膀,平举手臂,向下屈肘,用双手扶着身下的坐骑,肘关节位置还突出表现,有点像机械人的模样。他的坐骑瞪着一对大眼,眼珠浑圆,眼睛则是微微上挑的椭圆形。它的鼻子和嘴形状都和人相若,只是嘴里多了两对上下相扣的獠牙,牙齿也弄得尖尖的,颇为凶煞。人和兽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兽的两眼之间有桥形的连接,这可能是象征着凸出的额头。兽面下部是作蹲踞状的前肢,弯曲的关节也用突出的卷曲纹表示了出来,三爪的脚蜷曲着,似乎随时都会迎面扑将过来。
    这个图案是良渚文化中细节表现最多的一个,它常常被称为“神徽”。神徽的表达可以非常具体也可以非常抽象,我们不妨再来看看这件琮王上的另一组图案,更好去理解神徽的结构。
    琮王的四角上还有完全一致的以转角为中轴线对称展开的图案,图案也可以分成上下两组相同的单元,一样是总共8组。从转角的位置看过去,不难发现这个单元图案和神徽有可以完全对应的构图形式与内容。上面是有着小小重圈眼睛的巫师的脸,眼睛两边用细线表示了眼角,鼻子仍旧是宽宽的还很凸出,上节的顶端有两条平行凸起的横棱,棱上刻划了平行密集的道道,棱之间还有同神徽一样的卷云纹饰,因此可以看作是羽冠的变体。下面更是兽面的翻版,有一样的眼睛、额头和鼻子。人和兽的嘴巴、身体都同样被简化掉了。(不要忘了兽面两旁还有新的图案,那是良渚的鸟,在后文中我们还会与它相遇。)
    琮王转角上的组合是良渚文化中十分有规律的一种图式。我们几乎在每一件玉琮上面都能看到类似的表现,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玉器上面也有。有时人会单独出现,而有时独自出现的也会是兽面。如果两者同时出现,则必定是“人—兽—人—兽”这样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有人在的时候,横棱状的羽冠总是在人面的上端;人面不在的时候,神兽也会戴上同样的帽子。从这样极具规则化的图案形式中,我们渐渐可以看出,神人和神兽是互有关联甚至可以互换的两个形象,
    相比之下,刻在玉器上的鸟就显然是配角了。尽管它们的刻工繁缛精细,但每一次都出现在神人兽面身边,则注定了它与神人兽面的“寄生”关系。我们要再回到“琮王”那里,刚才忽略了兽面两侧的图案,那就是这类鸟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鸟的头、翅膀和身体都被变形和夸张化了,它的身体宛如神兽的一个眼睛。因此,也有学者将之视为鸟、目组合纹。富有意味的是,这类鸟图案迄今只出现在反山、瑶山和上海福泉山、吴家场这四个墓地出土的玉器上,似乎说明鸟的助力多少显示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
    良渚文化的匠人是善刻而不善雕的,很少可以看到他们做出具体有轮廓的艺术作品,他们的才华和技艺都倾注在了一刀一笔的刻划中。不过在少之又少可以归为造型艺术的遗物当中,就有相当比例的鸟。这些玉鸟大多张开双翅,造型古朴简单,与其他良渚玉器的繁缛的风格迥异。有意思的是,即使是这样简简单单的样式,有一件的头部仍旧被刻上了宽鼻巨目的兽面,似乎工匠脑海中就有那挥之不去的形象,下刀便自然只能是它。再细看去,这些鸟的头部仿佛都是兽面的变形了,鸟也因之变得不再普通,而成了神面的另一种化身。
    良渚玉器纹饰反映出整个社会在精神领域的高度认同。神人兽面纹的分布地域与良渚文化范围吻合,贯穿良渚文化始终;这一母题不仅在玉器上被大量表现,也见于其他材质的载体,如象牙器、漆器、陶器等;神人兽面的组合表现变化多样,但万变却又不离其宗。
    这个图像到底是什么,很难从后代文献中去简单回溯早期的思想观念。而《说文解字》中,“灵”字条下释巫为“以玉事神”,或许良渚的权贵们,这些制玉用玉的特殊社群,正是“以玉事神”的最早的巫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