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国史 > 随笔 >

《頖宫礼乐疏》与中国传统礼乐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9-07-22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玉鹏 参加讨论

    李之藻(1565—1630),字我存,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曾授官平禄寺少卿、知州、太仆寺卿、南京工部员外郎等职。他学问渊博,“精于泰西之学”,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编译《同文算指》《名理探》《经天盖》《简平仪说》《天学初函》等10余部著作。同时,作为传统士大夫,李之藻中学造诣深厚,其代表著作为《頖宫礼乐疏》(以下简称《頖宫》),从中可以窥见他对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贡献。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乐文化是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礼乐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和伦理属性,古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发挥礼乐文化对社会与人心的教化和陶成功能,“安邦治国,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明初统治者同样崇儒敦礼,如明太祖登基伊始,就“考礼定乐”,嘉靖九年明世宗颁行《大明集礼》。然至李之藻时代,出现礼佚乐坏的社会现实,祭祀礼乐为俗乐充斥,大晟雅乐几成绝响。
    万历三十九年(1608),李之藻任开州(又名澶州,今河南濮阳)知州。赴任后,李之藻殚力区画,缓刑尚德,修葺城墙,兴修水利,还用西洋算法查核隐匿钱谷之弊,政绩斐然。不仅如此,他极为重视学校教育,“谓孔庙不宜用俗乐”,力图恢复古礼古乐。为此,他“创乐器,选生徒为六佾舞”。同时,他还与当地名耆宿儒讨论祀典,在参考古之“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孔子家语》《礼乐志》,以及明一代的《阙里志》《南雍志》《会典》等礼乐书籍的基础上,撰成《頖宫》一书。
    頖宫最早是指西周诸侯所设立的学宫,据《礼记·王制》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頖宫实际上为地方学校的别名。唐贞观四年,皇帝下诏各州县皆立孔庙。自此,孔庙、文庙就成为古代頖宫的代名词。不过,文庙中泮池、泮桥建筑设施以及生员入学时的游泮传统等,都清晰标明其与古时頖宫的渊源关系。自唐以后,地方孔庙既是祭祀孔子又是培养人才的庙学合一的场所,负有祭祀与教育双重职能。
    頖宫祭礼称为释奠礼。释奠礼本为周制,“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但汉儒所谓立学释奠并未清楚指出先圣先师为谁,导致在历史上主祀对象围绕周公与孔子时有更替,直到唐高宗时才正式将孔子奉为专祀对象。唐颁布《大唐开元礼》,对释奠对象、祭品、献祭者、程序作出明确规定,标志着释奠礼制正式确立,后世虽亦因革损益,但基本遵循唐制。
    李之藻《頖宫》是对历代頖宫礼乐的注疏,全书共分十卷,内容包罗与祭孔礼乐相关的方方面面,涉及历代皇帝尊孔的封号述赞、庙貌服章、歌工舞列、堂庑配享、从祀位置等。正因为注疏对象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涵盖礼节、礼物、礼器、音乐、乐律以及饮射等诸多物象,这就要求采取多种编纂体例。为此,李之藻以时为经,以象为纬,根据不同物象,分别对之作疏、诂、图、谱、辨。这样,各种礼乐之事,皆有图有注,“灿若指掌”。
    《頖宫》是明代释奠礼文献集大成者,是研究明末清初释奠礼仪节的最有益文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