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刘庆柱 演讲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博讲堂” 演讲时间:2019年8月 何尊铭文,阴影部分即为“宅兹中国” 何尊 复原重建后的隋唐洛阳宫城正门应天门 程永建摄 刘庆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德国考古研究院外籍院士、(国际)亚洲史学会常务理事。先后参加并主持秦都咸阳遗址、西汉十一陵、关中唐十八陵、秦汉栎阳城遗址、西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考古勘探、发掘。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和汉唐考古学,已发表论文三百多篇,出版专著二十多部,其中专著《汉长安城未央宫》《汉杜陵陵园遗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蜀道》等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夏鼐考古学研究奖、郭沫若历史学奖、中国政府出版奖。 关于“中”的考古发现 古代都城“中”的概念扩展、强化与深化“中”与“左祖右社”和“中轴线”陵墓的都城之“中”“中”的观念的传承 现代中国人对“中”的概念特别重视,比如老百姓过春节的时候,如果要拍摄全家福照片、家庭聚餐等活动,凡是坐在中间位置的,通常都是家里辈分最高的。 “中”代表的中心,这个空间位置如此重要,这种概念是在古代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关于“中”的考古发现,过去有人认为,这是在战国时代才有的。那时候有名的大富商范蠡,他说做生意必须得去有人气、人多的地方,哪儿有人气、人多呢?范蠡就选择去陶这个地方,后来他被称为陶朱公。陶在哪里呢?现在的山东西南部的菏泽市,有个区叫定陶区,那里就是当年的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陶为天下之中。” 不过,考古发现的“中”,时间比这个要早得多。1987年在河南濮阳,考古工作者发现了6400多年前的墓地。墓葬遗骸周围,用蚌壳摆成虎和龙,象征着左青龙、右白虎的天文星座;下面还摆了一个象征着北斗、周髀的图案,北斗是天的中心,周髀就是古人用来“测中”的祖槷、槷表,后来也称为圭表。有人提出,墓葬里的这个人可能是古代的“酋长”、天文学家。出现这种墓葬现象,可能意味着这个人活着的时候找过“中”。地理上的这个“中”怎么测量?古人以为立一根杆子(表、圭表),让太阳照这个杆子,没有影子的时候,就是中间。 为什么要测“中”呢?古人把国王叫天子,是天帝的儿子。天帝在哪儿?就在天的中央,北斗星就在那里。古人认为,找到北斗星,然后在北斗星下面建国家都城,形成天地的上下直线距离,这是天地之间距离最近的地方,这样的好处有二,一是都城在国家中央最方便管理,二是天地之间距离最近,方便地下与“上天”联系、汇报。 既然在6400年前的墓葬中发现了古人测中的证据,那就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就有“求中”的观念。 还有一个4000多年前的例子:在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了两座陶寺文化时期的墓葬,都出土了槷表,这是古代测中的仪具。当时为什么要测中呢?这就跟陶寺这个地方的历史定位有关。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宫殿、城墙、仓库,还发现了1500座墓,其中8%是高等级墓葬,剩下的92%,有相当一部分只是一个墓坑埋一个人。这些墓地的差别能够反映出当时的人在生前的财富和地位已经很不一样了,这就说明在陶寺文明的那个时代,已经不是原始社会,应该是出现了阶级社会。有了阶级社会就进入国家,有了国家就有国都。怎么证明这里是国都?考古人员在陶寺考古发现了城墙、宫殿、宫城、宫门等遗址。历史文献记载“尧都平阳”,今陶寺城址所在地的襄汾古代称为“平阳”,由此推断,陶寺城址可能是尧都“平阳”,这应该八九不离十。 此后,古人寻找“中”的行动,伴随着国都的选址仍旧在继续。夏商时代,古人“求中”于河南嵩山,到了商代晚期又回归到了河济地区,也就是现在河南北部、黄河以北的河北南部以及山西东南部等地区。 据古代历史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周朝为国都选址,又选到了河南嵩山这一带。1963年,在陕西宝鸡发现了距现在3000年的一件铜尊。当时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这件铜器底部发现了12行122字的铭文,这件铜器因为记载了这位叫作何的贵族受到周王赏赐,因此被称为“何尊”。何尊的铭文里就出现了一句话:“宅兹中或”(即“宅兹中国”),就是说都城要选在“中”的地方,也就是天地之中。而“或”实际就是指的地域的“域”,在“或”之外加上“”就是“國”(国),现在也叫“宅兹中国”,也就是指代当时周成王迁都的洛邑,即现在的洛阳。这也是古人选择“中国”(都城)于天下之中的一个佐证。 此外,因为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不同,中国古代的政治家觉得,要管理国家还需要表现包容,必须让这个国家的东西南北都觉得他的统治是公平的。古代的国王、皇帝要这样做,主要是出于政治考虑,放在中间,也是为了表示对东西南北各地的公允、公平。文献记载,当时要把国都建在国家中央,还有一个考虑就是便于收赋税。现在我们交税拿个手机就能办了,但是古代不行,距离比较远,因此国都要选适中的地方,便于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的管理。因此,“择中建都”就成了一个制度。 由秦汉至唐宋时期,国家统一时期的都城基本都在“大中原”的长安、洛阳与开封东西一线,继承了夏商以来的“择中建都”的传统。到了金朝徙都燕京,在金人看来“燕京乃天地之中”,并且都城之名就是“中都”,金朝海陵王强调“择中建都”的意识由此可见,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是在金中都规制的基础之上,延续了前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