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综述性研究成果如丁笃本:《丝绸之路古道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丹尼尔C.沃:《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通往一个概念的考古学》,蒋小莉译,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7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罗雪梅:《丝绸之路名称的历史演变》,《文史杂志》2015年第6期;田澍、孙文婷:《概念史视野下的“丝绸之路”》,《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2期;等等。 ②Ferdinand Freiherrn Von Richthofen,China: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Berlin:Verlag Von Dietrich Reimer,1877.关于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参见丹尼尔C.沃:《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通往一个概念的考古学》,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7辑。 ③目前学界所引用的所谓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对“丝绸之路”的定义: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在其《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中地区(指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带)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长泽和俊:《丝绸之路史研究》,钟美珠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页;雪犁主编:《中国丝绸之路辞典》,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9-200页;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杨共乐:《早期丝绸之路探微》,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序言”;等等,都有讹误,李希霍芬的书中并没有这样的表述,这是赫尔曼根据李希霍芬后来的演讲内容总结提炼的。笔者另有《关于李希霍芬“丝绸之路”命名的辨析》进行讨论,待刊。 ④Albert Herrmann,Die alten Seidenstrassen zwischen China und Syrien: zur alten Geographie Asiens,Berlin:Weidmannsche Buchh.,1910,10ff,转引自长泽和俊:《丝绸之路研究之展望(代序)》,《丝绸之路史研究》,第2页。 ⑤参见丹尼尔C.沃:《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通往一个概念的考古学》,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7辑,第305页。 ⑥朱杰勤在《大秦国全录》的译者说明:“大秦即罗马东部,亦即包括叙利亚、埃及和小亚细亚,且以叙利亚为首。”(夏德:《大秦国全录》,朱杰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i页) ⑦参见长泽和俊:《丝绸之路史研究》,第429-430页;林梅村:《公元100年罗马商团的中国之行》,《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杨共乐:《谁是第一批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世界历史》1993年第4期;张绪山:《关于“公元100年罗马商团到达中国”问题的一点思考》,《世界历史》2004年第2期。 ⑧R.格鲁塞:《从希腊到中国》,常书鸿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31~33页。 ⑨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旅行记》,李述礼译,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359页。 ⑩斯文·赫定:《丝绸之路》,江红、李佩娟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该书1936年出版瑞典文本,同年出版了德文本,1938年出版了英文本,1944年出版了日文本。中文本根据英文本翻译而来。 (11)丹尼尔C.沃:《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通往一个概念的考古学》,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7辑,第306页。 (12)L.布尔努瓦:《丝绸之路》,耿昇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张绪山:《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前言”,第XIII页。 (14)这些论文收入白鸟库吉:《康居粟特考》,傅勤家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15)如桑原骘藏:《东西交通史论丛》(东京:弘文堂,1933年),史学会编纂:《东西交涉史论》(东京:富山房,1939年),藤田丰八:《东西交涉史之研究》西域篇、南海篇(荻原星文馆,1943年)等,其研究内容包括今天的“丝绸之路”。长泽和俊的《汉之西域经营与东西交通》、《吐蕃之侵入河西与东西交通》、《西夏之侵入河西与东西交通》、《张骞之西使与东西交通》、《论甘英之西使》、《法显之入竺求法行》、《韦节、杜行满之出使西域》等研究中西交通史的论文,收入1979年出版的中文版《丝绸之路史研究》中。 (16)安武納訳編:《古代絹街道(しゐくろうど):パミ一ル高原ル一トの研究》,東京:霞ヶ関書房,1944年。 (17)橋田憲輝訳:《絹の道》,東京:高山書院,1944年。 (18)长泽和俊:《丝绸之路研究之展望(代序)》,《丝绸之路史研究》,第5页。 (19)《シルクロ一ド》,東京:校倉書房,1962年。 (20)长泽和俊:《丝绸之路研究之展望(代序)》,《丝绸之路史研究》,第1页。 (21)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北平:辅仁大学,1930年。朱杰勤在张星烺原作基础上进行了增补校订后,出版了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的六卷本《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7-1979年),内容有删节。2003年中华书局改为四册重印,恢复了被删去的内容。 (22)向达:《中外交通小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23)向达编:《中西交通史》,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 (24)方豪于1942年在浙江大学讲授《中西交通史》课程,1946年到北平后又在辅仁大学讲授“中西交通史”。根据其讲义编著的《中西交通史》于1953年由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以后多次再版。1977年后,改由“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1987年岳麓书社、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均有翻版。2016年收入《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25)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26)向达编:《中西交通史》,“叙论”,第1、6页。 (27)向达:《中外交通小史》,第7、10-11页。 (28)孙彦、萨仁高娃、胡月平选编:《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敦煌学研究》第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85页。 (29)朱杰勤:《中外关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6-100页。 (30)《西北导报》第5期,1936年4月,第29页。此报道有个别错误,如将“瑞典”写成“瑞士”。 (31)M.P.Charlesworth(查尔斯沃斯):《古代罗马与中国印度陆路通商考》,朱杰勤译,《食货半月刊》第4卷第2期,1936年6月16日。据《食货半月刊》文末标注,此文译自《罗马帝国之商路及商业》第6章。此文在收入朱杰勤译《中外关系史译丛》(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年)时略有修改,如将“妙”改为“鲜”,将“思坦恩”改为“斯坦因”。 (32)《国际月刊》1939年第1期(创刊号),第107页。其出版时间应该是1939年7月。 (33)《申报》1939年1月11日,第4版。“乌慈贝吉斯坦”即乌兹别克斯坦,“搭什干城、萨玛肯特城、蒲哈拉城”即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城。 (34)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北平: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西北科学考查团理事会,1948年,后收入黄文弼著,黄烈编:《西域史地考古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33、239页。 (35)朱家骅:《西北观感》,王聿均、孙斌合编:《朱家骅先生言论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第582页。 (36)《申报》1943年2月24日,第2版。 (37)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亚非人民团结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第113页。 (38)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59)第6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第100页。 (39)蔡英:《友好邻邦阿富汗》,《世界知识》1962年第10期。 (40)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63)第10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第425-426页。 (41)《刘少奇主席、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国王在刘少奇主席为阿富汗国王和王后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的讲话》,大公报社人民手册编辑委员会:《1965人民手册》,北京:大公报社,1965年,第339页。 (42)参见刘进宝:《东方学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清华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43)“巴克特里亚”是古希腊人对今兴都库什山以北的阿富汗东北部地区的称呼。其位置与中国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葱岭(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塔吉克斯坦交界的帕米尔高原)接壤。 (44)其年代约为公元前4世纪末至前2世纪下半叶,研究者推测是大夏东部首府。 (45)参见雅诺什·哈尔马塔主编:《中亚文明史》第2卷,徐文堪、芮传明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第281-284页;罗帅:《阿富汗贝格拉姆宝藏的年代与性质》,《考古》2011年第2期。 (46)史树青:《中国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 (47)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教科学编辑部编:《历史故事》第4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63年,第5页。 (48)中国纺织编辑部编:《纺织工业光辉的十年》,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59年,第221页。 (49)蒋猷龙:《儒法斗争与古代丝绸技术的发展》,《丝绸》1975年第3期。 (50)方豪:《中西交通史》(一),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53年,第79、81页。 (51)齐思和:《中国和拜占廷帝国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1955年第1期。 (52)季羡林:《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历史研究》1955年第4期。 (53)陈竺同:《两汉和西域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页。 (54)夏鼐:《新疆新发现的古代丝织品——绮、锦和刺绣》,《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 (55)广文:《中国和非洲人民的历史友谊》,《历史教学》1966年第3期。 (5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清理简报》,《文物》1972年第1期。 (5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阿斯塔那363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2期。 (58)竺敏(夏鼐):《吐鲁番新发现的古代丝绸》,《考古》1972年第2期。 (5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出土文物展览工作组编:《丝绸之路——汉唐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年。其文字说明部分同时以《“丝绸之路”上新发现的汉唐织物》为名,发表于《文物》1972年第3期。 (60)本书初次出版大概在1975-1976年间,1978年出版的正式本有所变动。 (61)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第1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6页。 (62)《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编写组编著:《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63)郭沫若:《卜天寿〈论语〉抄本后的诗词杂录》,《考古》1972年第1期,后收入郭沫若:《出土文物二三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64)郭沫若:《〈坎曼尔诗签〉试探》,《文物》1972年第2期,后收入郭沫若《出土文物二三事》。关于“坎曼尔”材料的真伪辨析,参见杨镰:《〈坎曼尔诗笺〉辨伪》,《文学评论》1991年第3期。 (65)竺敏(夏鼐):《吐鲁番新发现的古代丝绸》,《考古》1972年第2期。 (66)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90页。 (67)冯惠民:《张骞通西域》,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68)王治来:《中亚史》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92页。 (69)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34页。 (70)刘泽华等编著:《中国古代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93页。 (71)陈振江:《丝绸之路》,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72)杨建新、卢苇编著,朱杰勤审校:《丝绸之路》,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 (73)武伯纶:《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74)丝绸之路考察队编著:《丝路访古》,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 (75)1992年,西北五省(区)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了一套《丝路文化丛书》,全套共12册,其中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5册、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4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册、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册。从杨建新所写序言和杨建新、卢苇于1981年出版、1988年增订的《丝绸之路》,改编为《历史上的亚欧大陆桥——丝绸之路》一书可知,该书是为了配合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而出版。杨建新在丛书“序言”中说:“现在我们把第二亚欧大陆桥,也喻之为新丝绸之路”。 (76)《丝绸之路》杂志由甘肃省丝绸之路协会等编辑,1992年出版试刊一期,1993年出版双月刊内部发行,从第4期开始正式出版。 (77)于忠正、曹昌光主编:《漫画丝绸之路》,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 (78)雪犁主编:《中国丝绸之路辞典》;王尚寿、季成家等编著:《丝绸之路文化大辞典》,北京:红旗出版社,1995年;周伟洲、丁景泰主编:《丝绸之路大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79)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第121页。 (80)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隋唐五代史编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317-319页。 (81)朱杰勤、黄邦和主编:《中外关系史辞典》,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21-422页。 (82)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941页。 (83)雪犁主编:《中国丝绸之路辞典》,第199-200页。 (84)余太山、陈高华、谢方主编:《新疆各族历史文化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92-93页。 (85)周伟洲、丁景泰主编:《丝绸之路大辞典》,第1页。 (86)夏征农、陈至立主编,刘君德等编著:《大辞海·中国地理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1012-1013页。 (87)参见王冀青:《关于“丝绸之路”一词的词源》,《敦煌学辑刊》2015年第2期;刘进宝:《东方学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清华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88)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未定稿),上海: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65年,第91页。 (89)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第941页。 (90)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隋唐五代史编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第319页。 (91)余太山、陈高华、谢方主编:《新疆各族历史文化词典》,第93页。 (92)刘迎胜:《丝路文化·草原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4-175页。 (93)周伟洲、丁景泰主编:《丝绸之路大辞典》,第1页。 (94)刘进宝:《东方学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清华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张湛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第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