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李传军罗含]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2)

http://www.newdu.com 2019-08-20 中国民俗学网 李传军 罗含 参加讨论

    二、歌谣运动的三个学科导向
    《歌谣》周刊发刊词,集中阐发了歌谣运动的宗旨:
    

    本会搜集歌谣的目的共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的中国,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业……我们希望投稿者不必自己先加甄别,尽量的录寄,因为在学术上是无所谓卑猥或粗鄙的。从这学术的资料之中。再由文艺批评的眼光加以选择,编成一部国民心声的选集。意大利的卫太尔曾说:“根据在这些歌谣之上,根据在人民的真感情之上,一种新的‘民族的诗’也许能产生出来。”所以这种工作不仅是在表彰现在隐藏着的光辉,还在引起當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这是第二个目的。汇编与选录即是这两方面豫定的结果的名目。
    

    《歌谣》周刊的第一个学科导向是文学的,特别是对新诗学的实践和探索。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同年,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胡适还第一个肯定了歌谣的文学价值:“庙堂的文学固然可以研究,但朝野的文学也应该研究。在历史的眼光里,今日民间小儿女唱的歌谣,和诗三百篇有同等的位置,民间流传的小说,和高文典册有同等的位置。”《歌谣》周刊的使命是响应新文化运动改良文学的思潮,为中国创造清新、自然、通俗的新诗和为平民文学提供借鉴的资料。“说到歌谣本身,他是最朴质不过的”,“歌谣是民俗学中的主要分子,就是平民文学的极好的材料”。“当时征集歌谣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编印《中国近世歌谣汇编》和《中国近世歌谣选粹》两本书”,其初心是为新文学搜集活泼的材料,为新诗寻找一项新的文学源泉。
    在征集歌谣这一点上,《歌谣》周刊的确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北京大学自1918年2月到1922年12月四年多共征集到22省的歌谣二三千首,《北京大学日刊》发表了其中的148首。相比之下,《歌谣周刊》创刊后仅两年半便征得歌谣13339首,发表歌谣2226首。人们认为,歌谣是民众情感的产物,又是民众的吟咏品,所以歌谣就是诗。人们研究歌谣,见歌谣音节、颜色、神情配合的美,和别的好诗一样,以研究诗的态度,研究歌谣。胡适在1936年《歌谣》周刊《复刊词》中说“我以为歌谣的收集与保存,最大的目的是要替中国文学扩大范围,增添范本。我当然不看轻歌谣在民俗学和方言研究上的重要,但我总觉得这个文学的用途是最大的、最根本的”。这可以说是给歌谣运动文学性导向的一种说明。
    第二是民俗学的导向。歌谣运动通过一系列歌谣采集、民俗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实践,直接促进了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产生。
    《歌谣》周刊“编辑最出力的”常惠先生,是一位具有民俗学自觉意识的学者。他讲:“由此看来,要研究歌谣,不只要好的文学……要研究民族心理学,万不可不注意一切的民俗的书籍。所以我爱读坊间的唱本儿、弹词、小说,较比那大文学家的著作爱读的多……我们就从此努力研究‘民俗学’(Folk-lore)罢!”在他的努力下,《歌谣》周刊在两年半内,刊发了不少民俗学性质的论文。比如,《歌谣中的家庭问题》《歌谣与妇女》《歌谣中的姑娘》《歌谣中的舅母和继母》《医事用的歌谣》《言语的禁忌》《广州的禁忌语》《性欲“母题”在原始诗歌中的位置》《母歌实验谈》《关于鸦片烟的民间作品》《歌谣与名物》《歌谣和民意》《表达民意的歌谣》《看见她(专号)》《东岳庙(专号)》《北京的“腊八粥”(专号)》等等,都是通过歌谣探讨中国近代的家庭关系、女性的社会地位、婚姻关系、民众心理、民间信仰和习俗等,涉及到民俗学多个方面的研究。
    歌谣《看见她》,最早见于韦大列的《北京的儿歌》,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通过前期的搜集,搜集到了45种不同的异文。董作宾根据这45首《看见她》,于《歌谣周刊》第62、63、64期连载了他对“看见她”母题研究的长文——《一首歌谣的整理研究的尝试》。在文中,“董作宾把所有《看见她》的流传地区标在地图上,发现这首儿歌的传播是紧跟着水陆交通的孔道而行的,尤其是水便于陆。北方主要是沿着黄河流域走,也就是北方官话的领土;南方主要是沿着长江流域走,也就是南方官话的领土。《看见她》必须押‘a’韵,因此大凡不讲官话的地区,这首儿歌就无法流传,比如广东、福建、云南、广西等地的‘她’字不押‘a’韵,就没有这首儿歌”。此文娴熟地运用历史地理学、音韵学和歌谣的母题比较研究方法,揭示了这首歌谣的产生、传播和演变的基本途径,并分析了蕴含其中的民众心理、服饰特征、饮食习俗和民谣的审美意趣,文笔幽默流畅,堪称一篇歌谣研究的范式性论文。
    第三是历史学的导向。主要是通过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研究,奠定了古史辨派“层累地造成古史的传说”的理论基础,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7年,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这是他研究孟姜女故事一个总结。书中通过史料考察故事横向的地理分布、交流程度和演变内容,并揭示出孟姜女故事传播地域的扩展顺序。顾氏总结了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和传说演变的历史原因:“我们可以知道一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了文化中心而迁流,承受了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藉了民众的情感和想像而发展。我们又可以知道,它变成的各种不同的面目,有的是单纯地随着说者的意念的,有的是随着说者的解释的要求的。我们更就这件故事的意义上回看过去,又可以明了它的各种背景和替它立出主张的各种社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顾颉刚系统提炼出古史辨派的核心思想,即“层累地造成古史的传说”,这可以说是《歌谣》运动对中国史学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