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孟凡行]物质关系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3)

http://www.newdu.com 2019-08-20 中国民俗学网 孟凡行 参加讨论

    三、其他相关学科物质文化研究关注的问题、理论和视角
    近年来历史学和人类学、社会学相互影响,激发了文化史对一些过去较少关注的问题的研究,也推进了历史人类学、社会历史学等学科的发展。这些学科采取的视角和关注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从研究对象来看,文化史特别强调对食品、服饰、住宅的研究;从研究的面向上来看,文化史重视对物质文化消费的探讨;从理论趋向上来看,文化史则注重揭示和运用物质文化的符号意义。诸如锡德尼·W·明茨(Sidney Wilfred Mintz)对糖的研究、丹尼尔·罗什(Daniel Roche)对服饰的研究、奥尔瓦尔·勒夫格伦(Orvar L9fgren)和乔纳斯·弗莱克曼(Jonas Frykman)对住宅的研究等等。明茨的《甜与权:食糖在现代史中的地位》一方面关注了消费者和食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食糖从富人的奢侈品到民众日常必需品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他又关注了食糖的符号学意义,食糖是富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它因此有了社会分层意义。而当食糖从奢侈品向生活必需品转变的过程中,原有的符号意义逐渐消解,从而获得了新的意义。罗什的《服饰文化》是一本有关法国十八世纪服装和时尚的历史。这部著作透过人们着装的历史表象,探究背后人们的思维、情感结构和价值观。勒夫格伦和弗莱克曼的《文化建设者》叙写了19世纪瑞典布尔乔亚住宅的历史。书中提出,19世纪后期的瑞典“发生了从‘节俭’向‘富足’的转变,而这一转变发生的原因是住宅‘变成了一个家庭炫耀其财富和展示其社会地位的舞台’。室内的家具和装潢,尤其是客厅,有助于家庭向来访的客人炫耀自我。”此外,作者也对居所中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进行了讨论,这些都是富有启发意义的理论和视角。
    历史学理论对物质文化研究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是对“留下痕迹”和“阅读痕迹”的双重强调。第二是在田野里解读文献的观点。吕西安·费弗尔(Lucien Febvre)反对传统历史学家“史学从文本出发”的论调,认为这把历史学紧紧地绑在了文字上。相反,他强调对物质事实的关注:“一把钢斧、一个未经烧制或经过烧制的陶罐、一个天平或其若干砝码,总之都是一些可以触摸和可以攥在手里的东西。人们可以检验它们的阻抗力,而且可以从它们的形状当中得出涉及当时人们和社会的生活的无数具体提示。”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认为史料是多样化的,历史学研究凭借的不仅仅是文本所记载的史料。他说:“历史证据的多样性几乎是无限的。”他还将史料的多样性进行了举例式的明确陈述:“凡是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东西、制造出来的或者哪怕只是接触过的物件,都能够而且必定会向我们提供关于他的信息。”历史学家重视“留下痕迹”不代表他们轻视文本,文本是他们最重要的财产,无需多言。历史人类学家对“留下痕迹”和“阅读痕迹”的双重强调,正是这门学科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在中国,历史人类学的研究以华南和港台地区为盛,这些学者取得了一些理论上的共识。其中的一个理念是在具体的田野环境中解读文献。诚如张应强所说:“我们拿到的文献,不管是官修的文献还是民间的文献,这些文献只有在田野里进行解读;换句话说,他们觉得,我们应该是在田野里读通这些‘古籍’。”联系到博物馆式的物质文化研究,在田野里解读文献的观点,对物质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物质文化也只有在田野中,并且是在其存在的原生文化场域中才能得到最有效的解读。
    社会学“远距离联系”的概念也值得物质文化研究者思考。热拉尔·努瓦利耶认为:“当我使用一个物品,我并没有自觉意识到它是被其他人制造出来的,所以它是一个社会事实。然而,这个物品将我与他人联系起来。”“远距离联系”的概念为我们以物质文化为媒介探究远距离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影响,进而编织社会结构的网络提供了武器。
    从以上几个学科方面的梳理可以看出,在物质文化研究领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以上所见主要是学界在共时向度对两者关系的理解。历时向度也就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向度的研究也值得我们思考。这方面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W.F.Ogburn)和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的理论可能是提出新问题的出发点。前者提出的“文化堕距”认为:社会变迁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在发生变迁的时候,各部分的速度并不一致。一般来说,物质文化首先变迁,其次是制度文化,再次是风俗、道德文化,最后是价值观念。这种理论还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精神理念、道德观念与我们物质文化、技术发展不相适应而引起的。萨林斯通过对北美爱斯基摩人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的变迁不足以引起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等核心文化的改变,而往往是人们利用外来的先进工具等物质设备为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服务的理论。“文化堕距”理论有很强的解释力,但我们在承认“世界是平的”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在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地方性知识”的启迪下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萨林斯的观点给学界带来了颠覆性的认识,极富启发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