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劍、鈹自名修飾語“旅”字補說[1] 宫肇南 北京語言大學 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 摘要:商周青銅器的自名修飾語中多見“旅”字,前賢時彥多有釋讀,但意見並不統一,戰國時期燕王青銅劍和青銅鈹銘文中亦有此字作為自名修飾語,字形有二,分別隸定作“旅”或作“”。文章通過研讀和分析傳世文獻和出土古文字資料,綜合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對戰國時期燕王青銅劍和青銅鈹上所鑄銘文中的“旅”“”兩種字形,進行字形、音讀和訓釋的補說,把這一修飾語讀為“呂(鋁)”,訓釋為“優質的銅”,表示兵器的質地和質量,敬請方家指正。 關鍵詞:燕王劍 燕王鈹 自名修飾語 旅 鋁 在戰國時期,燕系兵器銘文與同時期其他六國銘文風格相比,特點明顯、風格迥然,這種不同,不僅僅體現在銘文的字形構造和書寫風格上,還體現在用字習慣和假借關係上,同時,燕國兵器的自名也頗具特色,其對器名的指稱和用字常常獨闢蹊徑,並且相當複雜。在研讀燕國兵器資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由燕王職、燕王喜所監造的青銅劍和青銅鈹銘文中的自名修飾語有稱“武旅”“旅”“旅”者,其中修飾語作“武旅()”的兵器有3件,稱“旅”的有8件,稱“旅”的有2件,此前有很多學者有過討論。 (1)清人吳大澂釋為“都”[2]。 (2)朱德熙先生則認為是“者”的訛變[3]。 (3)李孝定先生釋為“鐶”,疑為劍有圜首者[4]。 (4)施謝捷先生則認為失之于形,並主張釋為“鍺”,即《爾雅·釋器》所言“斫謂之鐯”,義為斫擊[5]。又黃盛璋、李學勤、鄭紹宗、王翰章等先生釋為“鍺”或“者”[6]。盧冀峰先生從之[7]。 (5)丁佛言先生認為是古“旅”字[8]。何琳儀先生釋為“旅”,釋“旅釱”為“軍旅之釱”[9]。吳鎮烽先生從之[10]。 (6)趙平安先生釋為“都”,義為“(縣)”,在兵器銘文中則釋為“袁”,在兵器銘文中是作為“環”[11]。 (7)沈融先生釋為“旅”,“旅”即“蹕旅”,是規模不大的衛隊,使用釱。“武旅”的“武”是為突出勇武,武器用劍,从金之“”或因為甲胄的差異[12]。 (8)劉正先生釋為“鑄”字,認為此字从金从止从衣,从止通从土為別體;从衣是从工口寸之省[13]。 (9)朱力偉先生認作地名的一級行政單位“都”[14]。 綜上可見,對“旅”的訓釋可分為五類:第一,釋為“環”;第二,釋為“鍺”;第三釋為“軍旅”;第四為“鑄造”;第五為行政單位。 細察二字,(旅,17922燕王職劍)的字形整體和(,17924燕王職劍)的右半部分字形,可見字形結構上从“㫃”,對於這一點,前輩學者們都有過詳細的釋讀,在此我們不再贅述,其中劉釗、蘇文英[15]等先生更是從構型演變方面進行過研究,尤其劉釗先生認為“”字下的“”即“从”之變,後該字右半邊偏旁又因形寫作了“衣”[16]。經過細查和比較,該字整體與《說文解字·㫃部》(以下簡稱《說文•某部》)的“旅”字古文“”相類,又《說文·白部》:“者,別事詞也。从白 (责任编辑:admin) |